夏肇毅觀點:由純網銀揭曉,看三年來台灣金融科技落地起跑

三年後的今天,一度遠遠落後的台灣Pay在公股銀行全力推動之下,現在使用戶數已衝到將近八百萬戶,交易金額也達數百億元,正式脫離當初剛推出時落後Apple Pay的窘狀。(截取自台灣Pay YouTube頻道)

年前,台灣開始一股金融科技熱。新聞,電視,雜誌,大家開口閉口都在講金融科技。到處都在舉辦金融科技的研討會,創意競賽,黑客松等。曾聽到演講人提到,那一陣子,大概每兩三天就有一場研討會。學校,政府及金融業者,好像不舉辦金融科技的研討或競賽,就好像自己已經落後別人一大截。輸人不輸陣,為了名聲,每一個人都要在這個議題上面插上一腳,有點像現在的人工智慧與熱潮一樣。個人也從那個時候開始參與各式的活動,有感這股風潮的熱烈,所以也在風傳媒上面寫了一篇金融科技風潮的蓬勃與矛,共襄盛舉。

PayPayPay

三年過去,監理沙盒的法案也過關。許多業者已經在裡面試驗。未入實驗的業者,也有發生被檢調單位偵查的案例。第一波支付功能,Apple PayGoogle PayLINE Pay,街口支付,台灣Pay,大家都已經上線,能PayPay了,所以已經不會有人再有興趣討論這些已經落地實現的案例。金融業者為了減少分行的成本,大家積極推動數位銀行的副品牌,也希望能夠往普惠金融的境界邁進。經過一兩年實證結果,數位銀行因為能夠網路開戶,的確也吸收了不少新的客戶。然後因為普惠金融收到的年輕族群客戶,目前還沒有辦法貢獻利潤給銀行。需要五到十年之後,等大家事業開始穩定,才可能有比較多的金錢可以存在銀行帳戶裡。到那個時候,數位銀行才能夠開花結果。

數位銀行的再進一步就是沒有實體分行的純網銀。金管會之前也開放了三家純網銀。沒有實體分行的純網銀,靠的就是本身的平台效應。所以本身已經有廣大的平台客戶,像LINE或是樂天,本身就有一大堆在網路上的用戶,這樣子再推廣純網銀的業務上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以前台灣Pay再要和LINE Pay競爭的時候,國內銀行就抱怨,LINE Pay隨便叮咚一下,就有兩千多萬用戶看到推廣訊息。台灣Pay哪來的這麼多人在接收訊息呢?

20180725_LINE Pay。(翻攝Youtube頻道「LINE Taiwan」)
金管會之前也開放了三家純網銀。沒有實體分行的純網銀,靠的就是本身的平台效應。所以本身已經有廣大的平台客戶,像LINE或是樂天,本身就有一大堆在網路上的用戶,這樣子再推廣純網銀的業務上會有相當大的幫助。(資料照,翻攝Youtube頻道「LINE Taiwan」)

純網銀

待純網銀開張,台灣現有銀行經營的數位帳戶,都已經開始提高利息積極得搶客。大家紛紛把活期存的利率,提高到比定期還高的水準以吸引新客戶。之前在數位銀行的發展下,就已經有雖然吸收到許多客戶,但卻未能獲利,以致主管下台的案例。現在大家卯起來給糖,未來對於獲利率的傷害將會更加嚴重。數位銀行的問題就是新客戶目前帳戶裡並沒有多少錢,所以也不能夠賣什麼理財產品給他們。也許以後純網銀藉著自己現有的平台優勢,可以把這些新客戶引薦到現有平台上做消費,從那邊賺取一些跨域行銷的利潤。

以往金融機構藉由舉辦黑客松,創意競賽等活動,所要蒐集是的實際生活的應用場景。數年後,該收集的都已經收集了,現在他們是要藉由生態圈,來蒐集最新的人工智慧大數據運算法。希望能像撈金沙一樣,從眾多的客戶中間,可以篩出五年後會給公司帶來最大利益的客戶。這個工作誰做得最好,誰的數位帳戶或是純網銀的生存能力就最高。 (相關報導: 夏肇毅觀點:升學不再痛苦,讓區塊鏈技術與AI教學機器人造就智慧學校 更多文章

現有金融機構,借著本身龐大的資訊開發能量,也已經逐漸地將各式各樣的金融科技想法應用在新產品上面。隨著所申請新的金融科技專利陸續獲准,現有金融業者手上的武器就更加強大。再加上本身的品牌號召,不斷地舉辦各式各樣的競賽。各行各業還有學生的好手,全部都靠攏過來到這些生態圈內面。

網路銀行,純網路銀行,純網銀,開放銀行 Open API。(取自pixabay)
數位銀行的問題就是新客戶目前帳戶裡並沒有多少錢,所以也不能夠賣什麼理財產品給他們。也許以後純網銀藉著自己現有的平台優勢,可以把這些新客戶引薦到現有平台上做消費,從那邊賺取一些跨域行銷的利潤。(示意圖,取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