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收到過一位讀者的留言,她說自己的男朋友半年前辭職,之後就一直頹廢在家打遊戲,她勸過很多次也沒有用。
讓她感到痛苦的是,雖然自己一方面希望他可以趕快振作起來,因為她很累,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賺錢、照顧男友。另一方面卻隱隱有點享受現在的狀態。用她的原話說:「我為自己有這種想法而感到很愧疚,我怎麼能一直容忍,甚至希望他這樣頹廢下去呢!但是至少,他現在完全依賴於我,這讓我感覺自己很重要。」
其實,無論是伴侶、朋友、或者親人之間,「被對方需要」都是一種很好的感覺。對於這位讀者來說,伴侶對自己的需要和依賴就是她獲得能量的來源,她被伴侶「拖累」著,又享受著這種對方完全依賴自己的感覺,陷入了一段依賴共生(編按:Codependency,台灣譯作「互累症」、「共依存症」)的關係中。
依賴於別人對自己的依賴
美國心理學家 Robert Hemfelt 的《愛是一種選擇》一書當中,Codependency被翻譯成拖累症,這個翻譯有一定道理卻並不準確。Codependency指的更像一種依賴共生的關係,這個概念最早是藉由對酗酒者的觀察研究而提出的:那些酒精成癮的人既叛逆獨立,同時又幼稚地依賴身邊的人,他們身邊的親朋好友便是被拖累的人。
這些酒精成癮者中的有些人透過匿名戒酒互助組得到了援助和緩解,擺脫了對酒精的依賴,按理來說他們和家人的生活應該會有所好轉,但他們的家庭卻在一年後相繼破裂。
於是戒酒互助組的工作人員意識到:酗酒者依賴酒精,同時特別依賴家人的照顧。而他們的家人雖然常常抱怨,但也正因為對方對自己的依賴,而使他們的關係更緊密了。當酗酒這個狀況消失後,他們的關係也隨之變得脆弱,而這可能是這些家庭相繼破裂的原因之一。
親密關係語境中的依賴共生,其情況也是類似的。伴侶雙方中的一人出於種種原因,導致自身社會功能低下、完全失去內在自我,需要依附於外界的人或事物;而另一方則是依賴於這個人的功能失調和「對自己的依賴」,進而強制性地關心、照顧對方,來維持對方的依賴。
因此,一段依賴共生關係,是需要依賴者和助人者雙方的維持,兩人既是共謀,也要共同承擔痛苦。而這也許可以解答為什麼我們總是抱怨,卻無法真正離開自己黏人的、不求上進的伴侶。
我是否處於依賴共生之中?
1.成癮或其他原因導致的社會功能異常
b)長期存在身體或精神上的疾患:影視劇中很多對於天才和自己伴侶關係的刻畫,也很像是依賴共生關係,天才通常會被描述成精通於某個領域,但生活上非常不能自理。而其伴侶則一邊抱怨著:「你怎麼連這都不會,沒了我你可怎麼辦?」,一邊包辦天才伴侶生活上的一切。
2.自尊和自我成熟度較低
依賴者的自我評價是偏低的,他人的評價會極大地左右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往往也較低,總是認為自己什麼事情也做不好,所以他們習慣於去依賴他人,讓對方為自己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逃避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3.認定自己的快樂取決於他人
依賴共生關係中的人,幾乎把自己的幸福感完全建立在別人的行為、想法之上。他們深信自己的快樂是取決於對方的行為。如此,他們就會對對方產生極強的控制欲。依賴者希望對方照顧自己,被依賴者暗暗期待著對方一直消沉下去,從而可以繼續依賴自己,達到對對方的控制。
依賴者的潛台詞是:「我需要一個完美的伴侶來讓自己的生活圓滿。」而被依賴者則堅定地認為:「他還是挺好的,只要他肯改,我們就會幸福。」
4.對他人有過度的責任
被依賴的人通常會迫切地感到自己應該對他人的情緒、想法、行為、幸福負有重大責任。這份責任甚至超過了應有的範圍。
「如果我不插手他的生活,他一定會活得很慘。」
「他沒了我可怎麼辦啊。」
「我不想做這份工作,但是為了他,我只能堅持下去。」
這種對他人過度的責任,可能會使對方變得更依賴、更無法獨自生活,而這正是共生關係得以持續的原因之一。
5.雙方的關係會因為缺乏平衡而受到破壞
依賴者與被依賴者的關係,會因為依賴與獨立之間的不穩定、缺乏平衡而受到破壞。嚴重依賴的時候,兩人就像黏在一起的,一旦依賴的一方變得稍微獨立(經濟上或人格上),被依賴者就會因為「不再被需要」而感到沮喪或疏遠,兩人的關係忽冷忽熱,生活很難維持長久的平穩。就如同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墮落》一書中寫道:「也許我們並不希望改掉我們的弱點,也不希望變得更好,只是希望在我們的道路上受到憐憫和鼓勵。」
是什麼在維持依賴共生關係?
依賴共生關係是具有自循環動力的。首先,依賴者因為低自尊、對於愛的需求和反覆強迫行為而感到痛苦。這使得他們會沉溺於一段人際關係中,以求他人能幫自己擺脫痛苦。
而這種依賴可能會讓關係惡化,惡化的關係增強了罪惡感與羞恥感,然後引發新一輪的自卑,這種循環就是維持依賴共生關係的動力。
我們在生活中時常會把別人的生活看得一清二楚:「他渣得那麼明顯,你為什麼要跟他在一起?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但身處依賴共生關係的人,尤其是被依賴的人,則更加傾向於否認現狀:「他的問題沒有那麼糟糕啦,其實他除了這點之外都很好啊。」
否認是被依賴者解救自己的靈藥。當他們看到對方「好」的一面時,或是因為依賴自己而得到了緩解時,他們會感到自己「解救」了對方,獲得了愉悅感與自我肯定,然後繼續沉溺在這段依賴共生的關係中。
如何打破依賴共生
如果你正處於依賴共生關係之中,也許以下建議能對你有所幫助:
當伴侶中的一方不斷地責怪、控告、處罰另一方時,雙方很容易就「到底是誰的責任」而產生爭吵。但重要的並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依賴共生是兩人共謀而成,也一起受害,如果想要打破這種關係的行為模式,需要先停止爭論誰對誰錯,因為這也是依賴共生關係一直延續的原因之一。
對於依賴共生關係中的人,意識到並承認自己的關係存在問題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就如之前所說,沉溺和否認讓他們無法逃脫依賴共生的怪圈。因此,設立明確的邊界是改變的第一步。比如:性是維持關係的強大力量,但有時也被伴侶利用作為讓步或控制的手段。因此,暫時禁慾、或控制見面的時間,也許是幫助一個沉溺關係中的人開啟治療的機會。
從諮詢關係中建立自我認知。心理諮詢能夠為依賴共生者提供一段安全的關係,來訪者可以從與諮詢師的關係中學到一些健康互動的經驗,然後把這些成功的經驗移到生活中與他人的關係中。
同時,諮詢師的存在就像一面鏡子,幫助來訪者看清自我的樣子,以及自己想要什麼樣的關係。與他人產生聯結和關係是人與生俱來的需要,人們需要在人際關係中獲得歸屬感、親密感,而在依賴關係與獨立之間找出一個健康的平衡點,也許是我們一生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