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臺灣舞蹈平台「島嶼連結:身體上線」串聯亞洲、國際當代舞蹈

衛武營臺灣舞蹈平台首度延伸連結至全球最具規模現代舞蹈交流平台-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圖/衛武營提供)

由衛武營駐地藝術家周書毅擔任策展人,以「島嶼連結:身體上線」命題,歷時1年半的策劃的「2022臺灣舞蹈平台」,前期的工作坊、講座於去年10月陸續展開,並於今年9月初遠赴德國參與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深度交流,11月將在衛武營舉辦現場演出、展覽、工作坊、論壇等活動,藉由多元的溝通方式,反思在後疫情時代舞蹈如何以新的方式連結世界。 今年臺灣舞蹈平台首度延伸連結至全球最具規模現代舞蹈交流平台-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本屆展會有來自45國超過2,000位參與者,共90場演出和活動,臺灣有50多位代表與會,當中多數對再度開啟實體交流非常興奮。衛武營也在此建立進一步國際連結,和各國多位藝術家、舞團洽談合作事宜並邀約來臺參與。  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說:「衛武營透過藝術連結世界與對話,不曾因疫情影響而停歇,今年臺灣舞蹈平台的主題,讓我們有機會思考當藝術的溝通交流,受時空環境影響傳遞受阻時,如何處理原有的溝通需求。在參與這屆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後,我們再次感受到人們面對面交流的可貴,並從中了解各國在這兩年的藝術發展概況,作為未來走向的參考,透過這次機會對參與博覽會的國際藝術家發出邀請,參與在11月臺灣舞蹈平台時,讓世界看見這兩年多來,臺灣在藝術上的發展和轉變。」  策展人周書毅說:「臺灣是一座島嶼國家,人們必須越過海洋抵達另一片陸地,透過飛行與另一座城市交會,穿越網路世界與更多人連結。兩年一度的臺灣舞蹈平台在疫情下策劃,當跨國移動停頓,島嶼中的藝術家在這段時間產生了許多新的對話,重新尋找創作與製作方式。『島嶼連結:身體上線』將匯聚這兩年的省思,透過身體影像聲音展、國際論壇、現場展演及身體工作坊,來反映身體未止的動能,撞擊創造出生命的未來之身。」 (相關報導: 當眷村人失喪在臺的「原鄉」:《高雄眷村三部曲》選摘(1) 更多文章

國際與在地 跨場域與跨族群

共有7成作品由南部出身藝術家創作,並有多位編舞家將在這次發表新作,所有節目中有4成為全新製作。此外,族群大幅跨距也是今年平台特色,演出者中多達近100位是素人參與演出,年齡從最小6歲到最大約70歲,所有族群都可以在平台挖掘出專屬的身體語彙。平台各個舞台分布衛武營內外,如同島嶼和大陸看似各自獨立,實則隨著舞蹈的發生在其間流動連結。代表臺灣前往德國參與杜塞道夫舞蹈博覽會的屏東蒂摩爾古薪舞集《去排灣》,由舞團和駐團編舞家林文中共創,表演者們的聲音就是音樂,在排灣族傳統古謠與肢體中,交織出獨一無二的族群當代語彙,同時也是試圖「去除」原住民舞蹈刻版印象的全新創作,節目專為國內外的實驗或特定空間設計,此次首度於高雄演出,將在衛武營獨特的榕樹廣場,創造不同過往的聲響視覺體驗。  此外,衛武營的東露台將改造成為表演空間,從「亞洲連結」視角去思索亞洲的身體語彙,畢業於高雄在地左營高中舞蹈班的賴翃中,帶領翃舞製作演出國際獲獎作品《羽人》,表現舞者內心轉化為鳥獸、渴望逃離現實並追尋夢想,當中遭遇的奮鬥和掙扎,最後回歸平靜。出生於高雄大樹區的編舞家林廷緒創立秋杉所在,將帶來新作《採 身》,企圖找回真正的自己與回家的路,在人生旅途中各個階段千百樣態的選擇,當中的情緒和心理成就現階段的自我。兩位編舞家都從自身傳統訓練與身體回溯生命出發,是新世代的編舞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