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真的曾經在海裡!天氣之子其實考究超嚴謹,這些暗藏玄機的設定你發現了嗎?

積雨雲的出現常會造成短時強降雨,並伴有大風、雷暴等天氣狀況。(圖/unsplash)

2016年時以《你的名字》創下全球票房紀錄的日本動畫導演新海誠,睽違三年帶來《天氣之子》,被視為宮崎駿第二的他,新作維持一貫細膩寫實的畫風,也再度與RADWIMPS合作,帶來年度最催淚的動畫日文歌曲〈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

不過,相較於上回穿越時空的交換靈魂愛情故事,《天氣之子》的故事看似天馬行空,卻奠基於在水文、科學與氣象學上,也涉及氣候變遷、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等環境議題,讓我們從極端氣候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會發現天氣之子可不是只有晴女、雨男的戀愛故事這麼簡單。

電影發生在東京奧運結束後的2021年夏天,來自神津島的少年森嶋帆高離家出走,首次踏上東京這個大城市,東京的雨總是下個不停,他誤打誤撞進到了一間事務所做著蒐集都市傳說的工作,更意外遇上了能夠透過祈禱讓天氣放晴的百分之百晴女天野陽菜,兩人在網路上開始「替人祈晴」的工作,原先以為帶給人們好天氣是做善事,卻沒想到將引起氣候的巨變——

《天氣之子》維持新海誠導演一貫的精美畫風,上映後備受好評。(圖/IMDb)
《天氣之子》維持新海誠導演一貫的精美畫風,上映後備受好評。(圖/IMDb)

東京原本沉在水裡?積雨雲等同一座湖泊的水量!?

《天氣之子》中有許多氣象學的設定,雖然為了故事所需會有部分調整、誇大,然而仍需具有說服力以便讓主角及觀眾理解劇情,這些設定特別會從第三者來說出口,增加的些論述的客觀性,究竟多少為真?多少是假?

「現代人動不動就說氣候異常而驚慌失措,觀測史上第一次?什麼時候開始的觀測,我看也不超過一百年。」

現代意義的氣象觀測大約出現在19世紀中期,1849年史密森尼學會在美國創立第一個觀測氣象組織,不過當時國際間對於風速、氣壓等單位尚未建立一套標準制度,1853年第一次國際氣象大會在美國海軍軍官Matthew Fontaine Maury的倡議下於布魯塞爾舉行,後世稱他為海洋氣象學之父。當時的氣象觀察與預測主要作為軍事用途。

台灣現存最早的氣象觀測紀錄就在1874年,牡丹社事件攻台的日軍駐紮於恆春半島,留下了當時的氣溫觀測資料。因此我們現在常聽到氣象觀測「破紀錄」、「有史以來」、「創新高」等等聳動的標題,確實是近百餘年間的事情。

不過,雖然古代沒有現在精準的測量儀器,然而人類其實一直都有在觀察天氣甚至是預測氣象,也因此中國才有「孔明借東風」。而在日本的詩經《萬葉集》中也有許多描寫天氣的詩句。例如,「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隱約雷鳴,陰霾天空,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地。」出自《萬葉集.柿本人麻呂》,從這首詩就看出,千年前的人就知道了雷鳴和風雨的關聯性,而這首詩也被新海誠放入了2013年的動畫作品《言葉之亭》中。 (相關報導: 過去5年史上最熱、溫室氣體刷新紀錄、海平面年年上升……世界氣象組織:對抗氣候變遷要拿出5倍的決心! 更多文章

「少し響みて さし曇り 雨も降らぬか 君を留めむ,少し響みて 降らずとも 我は留らむ 妹し留めば」

新海誠導演2013年作品《言葉之庭》,也同樣充滿了雨水。Floods Maps
新海誠導演2013年作品《言葉之庭》,也同樣充滿了雨水。(圖/IMDb)

「一片積雨雲可能蘊含了相當於一座湖泊的水量。」

積雨雲就是雷雨雲,在電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海報中多次出現的那朵雲就是積雨雲,積雨雲成直立狀,底部直徑通常可達3、4公里寬,高度可能有20公里以上,大家都知道雲是由水所形成,而隨著形態不同攜帶的水量也有所差異,根據新聞媒體《ABC》的文章指出,每立方公尺的積雨雲最多可攜帶3公克的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