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川普即將在二十國集團峰會(G20)會面,但美國繼續威脅會施以新一輪關稅,迫使中國改善貿易政策。外界對中美貿易戰問題能夠在短期內解決不抱希望。 為此一些企業開始選擇到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設廠分散風險,企業亦不再單純依賴中國作為主要物料供應商,要在其他國家尋找替代方案。
但這些企業在東南亞國家仍然遇到基礎設施不足以及技術工人不足的問題,就算工廠遷移到東南亞,也不代表這些國家能夠避開貿易戰帶來的風險。
貿易戰下的遷移潮
美國旅行背包品牌Tortuga Backpacks聯合創辦人佩羅塔(Fred Perrotta)花了4年時間,在中國建立了完整的生產商的網絡,但當美國宣布對近半中國進口產品實施關稅後,決定在其他國家尋找替代供應商。佩羅塔近日從潛在的越南供應商得到物料樣本。
「所有人都很緊張,急速求變,」他對路透社說,「從長計議,我們可能轉移所有東西。」
一些專家斷定,這是繼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又一次最大的「跨境供應鏈轉移」。
路透社近期採訪了十多名企業高層、律師及相關團體,亞洲地區這幾個月來有一連串活躍的商業活動,許多企業正在當地聘用律師、會見官員、收集物料樣本以及遊覽工業園區。越南和泰國是許多企業首選的地方。
香港上市的家具製造商敏華控股集團,今年年中在越南以680萬美元購買了一家新的工廠,本月又宣布明年年底前會把規模擴大近三倍。敏華在一份聲明說,這項計劃是為了減少關稅所帶來的風險。
越南最大地產發展商之一的BW Industrial公司表示,自今年十月起收到許多查詢,目前所有工廠都已經被租走。

「這些生產商來自世界各地,他們全都本身在中國有設廠,但現在需要盡快在越南開始生產,」 BW Industrial營銷經理克里斯‧張(Chris Truong)對路透社說。
泰國電子公司SVI PCL近日與4名在中國有運作業務的客戶,達成約1億美元的協議,行政總裁彭薩(Pongsak Lothongkam)對路透社表示,「貿易戰對我們有利……許多公司都找我們合作,我們都要決定優先接待哪一家公司。」
而另一間泰國電子生產服務供應商星微電子(Stars Microelectronics)生意也多了起來,並表示多家公司把生產基地移到泰國,對他們有利。
而美國單車公司肯特國際(Kent International)近期則把中國生產線轉到柬埔寨,行政總裁卡姆萊爾(Arnold Kamler)對路透社表示,現在別無選擇,只有盡快把生產線遷出中國。
東南亞國家凖備就緒了嗎?
隨著近年中國經濟發展迅速,許多工廠早已面對人工、成本上漲的問題,貿易戰成為了一個觸發點促使他們盡早把生產線遷移的問題,而中國亦有意把經濟向高科技生產、服務及消費方向轉移。 (相關報導: 中國間諜太猖獗,美國政府考慮「審查所有中國留學生的通話紀錄與網路活動」 | 更多文章 )
一些分析認為,雖然越南和泰國漸漸成為企業考慮遷移業務的重點國家,但它們面臨技術工人不足、基礎設施跟不上以及官僚等挑戰,未必能完全吸納中美貿易戰為他們帶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