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折筷子》3種超展開結局!閱讀時,你能同時思辨和創作嗎?

一根筷子,輕輕折就斷,那一把筷子呢?

編按:你有多久沒收到一封信?還記得閱讀書信的感覺嗎?接下來,把自己化身書中主角「長耳兔」或許你會在文字中找到生命中的答案…

好學的長耳兔:

人的一生都在學習,閱讀是最容易的一種方式。因此培養閱讀習慣,被視為終身學習的一部分,良好的閱讀習慣,使人生命豐富、生活美好。

因為科技文明進步,現代人的學習管道增加,閱讀的媒介不止於紙本,還有電子書、網路、手機...人們可能時刻都進行閱讀活動,卻因為太容易進行了,使得閱讀變得隨興,而缺少了專注的品質,資訊太大量而不知如何判斷,也缺少閱讀的方法。

我小時候閱讀傳記,讀到美國總統林肯童年熱愛閱讀,每天到圖書館讀書,有一位老者觀察他甚久,告訴他讀書須有系統,若是隨意亂讀書,知識會變得零散而無法積累。林肯從此以後,便開始有系統地讀書,終於成為偉大人物。

我不知道傳記是否真實,也不知林肯如何系統性地閱讀,亦不確定系統讀書與偉大之間的關聯。但是我可以確認的是,閱讀需要一些方法,當我有方法的閱讀,日積月累,便看見影響力。

閱讀需有判斷力

資訊大量充斥的時代,各種說法都有道理,比如有報導說喝咖啡有害健康,並舉出各種數據佐證;也有營養師寫一天一杯咖啡,不會危害身體,反而更健康;更有醫師說明,一天三杯咖啡都健康,不要過量即可。

哪一個才是對的呢?還是統統都對?或者統統都錯誤?當我仔細閱讀報導的資訊,發現他們提供的分析數據,各有不同的取向,如何養成判斷力呢?

你還是個學生,除了功課之外,閱讀的內涵大多以故事為主,讀故事也可以訓練判斷力。

很多人透過故事去講述一個道理,但是故事與道理之間,是作者設定的聯繫方式,並非肯定的答案。比如我在信裡講的故事,也有想要傳達的道理,但與其他人想的道理並不相同。

讀過下面這個傳統故事嗎?

有個富翁有七個孩子,但是七個孩子各行其是,不懂得團結合作,讓富翁感到很苦惱。富翁深怕有天亡故了,七個孩子分崩離析,不懂得互相幫忙,那該如何是好?

有天,富翁將七個孩子找來,給他們一人一根筷子,要他們將筷子折斷。七個孩子輕易地將筷子折成兩半,富翁點頭稱許之外,另外拿了一捆筷子,共有七根筷子綁在一起,要孩子將筷子折斷。七個孩子輪流試了一次,始終無法將一捆筷子折斷,富翁這時捻著鬍子說:「這樣你們明白了嗎?一根筷子的力量很小,七根筷子合在一起,力量便大了許多。」

故事在這兒結束了。

故事結尾處,寫了一段寓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團結力量大」。

我小時候讀這個故事,並不覺得好看,覺得頗為無聊。那要如何從故事裡,學會判斷力呢?

通常去問「為什麼」,是一個好的方法。問「為什麼」的同時,也能夠自己深入思索。

為什麼富翁會用筷子測試呢?孩子為什麼這麼聽話呢?互相幫忙一定是好的嗎?若是做壞事互相幫忙呢?如果是貧窮的父親,也會擔心孩子不團結嗎?是不是富有的子弟,比較不想團結?他們兄弟的關係不好,也許才是原因吧!並不一定是不想團結。要折斷筷子,需要用到團結嗎? (相關報導: 讀者投書:有多久沒和孩子一起冒險了? 更多文章

從簡單的故事裡,提出思辨的可能,便是訓練判斷力的一個方式。從一個故事,你可以想到多少個為什麼?可以提供多少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