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緬甸領導人翁山蘇姬因羅興亞穆斯林問題在國際社會備受壓力之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7日開始對緬甸進行國是訪問。這是習近平上任後首次訪問緬甸,也是中國最高領導人19年來的首次訪問。外界普遍預計他將親自推動多項停滯不前的中國計畫的實施。
習近平將在首都內比都與緬甸實際領導人、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和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會面,並計劃會見議會和幾個少數黨派領導人。
「種族屠殺」時機特殊的訪問
此次訪問是習近平在2020年的首次外訪,將持續兩天。陪同出訪的有中央書記處書記丁薛祥、外交部長王毅等。
雖然訪問時間並不算長,但時機卻非常特殊:緬甸正因羅興亞危機而備受西方世界指責,甚至這種指責蔓延到了領導人翁山蘇姬個人身上。
2019年12月,翁山蘇姬剛在海牙的國際法庭出庭對羅興亞問題進行辯護,她說西非國家甘比亞控告緬甸對羅興亞穆斯林進行種族屠殺,而緬甸政府予以縱容的言論是「帶有誤導性質的」。
國際輿論依然對緬甸普遍持譴責態度,尤其是翁山蘇姬本人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身份也讓她備受質疑。她曾被認為推動緬甸從軍事獨裁政權走向了民主。
美國還宣布加強對緬甸軍方的制裁,將包括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在內的四位軍事領袖列入黑名單。
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專家孫韻分析稱,緬甸在羅興亞問題上的立場得到中國或明或暗的支持。在國際法院立案調查的情況下,習近平也許是願意訪問緬甸並顯示對它的支持的唯一一個大國領導人。
中國推進「一帶一路」緬甸地位重要
作為中國鄰國的緬甸,是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計劃的重要部分。在此之上,中國更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中緬經濟走廊計劃。該經濟走廊綿延1700公里,是一個由鐵路、貿易區以及其他大型基礎設施計畫組成的網絡。
2018年,中緬簽署了關於共建中緬經濟走廊的諒解備忘錄,然而中國給予厚望的合作,目前進展的卻並不順利。

荷蘭智庫跨國研究所(Transnational Institute)近期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政府根據中緬經濟走廊提出了多達40個計畫,但只有9個得到了緬甸的同意。在這9個計畫中,只有3個得到公開確認。
若開邦的皎漂(Kyaukpyu)經濟特區
外界預計,此次習近平訪緬,將推動雙方在該計劃下籤署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合作協議。其中備受關注的,是進一步推進緬甸西部若開邦的皎漂(Kyaukpyu)經濟特區計畫。
皎漂深水港原定總價值73億美元,但為了避免陷入債務陷阱,緬甸方面隨後提出將成本縮減至13億美元,原有的10個泊位被縮減至2個。儘管如此,該港口依然對中國意義重大,它將讓北京獲得直接通往印度洋的門戶。
2015年12月,中國中信聯合體中標該計畫,經過兩年多的談判,中緬在2018年11月簽署框架協議。每年有數十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和數百萬桶石油從海上鑽井平台運往中國。 (相關報導: 「中國想把緬甸變成西部的一省!」習近平對緬甸進行國事訪問,美退休外交官警告債務陷阱與中國野心 | 更多文章 )


法新社報道稱,中國政府希望確保完成連接該港口和中國雲南的高鐵計劃。一旦該鐵路完工,中國進出口貨物將得以繞道馬六甲海峽以及充滿爭議的南中國海,直抵孟加拉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