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 「讀得快 」沒價值,同樣地「讀多少本 」也沒價值。我並不認為自己讀了兩萬本書有多了不起,讀書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在於 「有沒有發揮功用 」。透過書本獲得新知,在商場上發揮出來,對社會做出貢獻,才能讓我感到快樂。
有些人會在一年之初立志 「今年要讀100本書 」,真是無聊透頂。讀書的重點在於 「目的 」而不是 「數量 」,所以應該立志的是你的 「目的 」。有時候讀了10本書,不如把一本經典讀10次,因為真正的好書,可以讓你依據10個不同的目的,反覆讀個10遍。例如:
• 如何提升幹勁?• 如何建立正確的人事制度?• 如何打造暢銷產品?• 如何正確管帳?
單一主題讀完30本書就能成為專家
讀一堆不同主題的書是很有趣,但若想在有限時間內吸收學問,這麼做的效率就不高。要在短時間內鑽研特定主題,就不需在意讀多少本,而是應該掌握重點深入學習,這樣才能更快達到目標。如果能讀完單一主題的30本書,應該算得上是專家了。
另外,鎖定主題深入研究,過程中也會接觸到相關的其他主題,並很自然地引發研究其他主題的動力。因此請不要隨機亂讀,先鎖定一個主題,然後依循相關主題接連閱讀,這種開枝散葉的讀法,更能有機地逐步吸收,增加自己的學養。
閱讀只是一個入口
只要讓自己的腦袋像塊海綿,各種資訊就會自然而然地向你聚集過來,這是因為你讓自己保持著 「遇見未知 」的狀態。
請想像你的大腦是塊充滿空隙的乾海綿。又輕又蓬鬆,一捏就扁。隨時都想往上面灑水來滿足它。但乾海綿有乾海綿的好處,當你有很多事情不懂,代表你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吸收知識。直到如今,我還是覺得自己的大腦有一個部分一直是塊乾海綿,這才能對作家與編輯們提出 「不懂 」的問題,問出書裡沒有寫的資訊。
甚至可以說,做一個渴望吸收各種知識的海綿,會讓你擁有絕對的 「競爭優勢 」。假設你要訪問一位知名學者,先研究他的艱澀大作而受過挫折,或者完全沒讀過他任何一本書,訪問的出發點會完全不同,得到的答案也大相逕庭。
請把自己當作一塊海綿,隨時注意該怎麼吸收知識泉源,常常認真思考,然後付諸行動。閱讀本身不會讓你獲得競爭優勢。
閱讀只是一種 「工具 」或 「契機 」,讓你懂得發問,問出你的競爭優勢,並引發你的行為。我小時候讀了昆蟲圖鑑就跑去山裡抓蟲子,這個昆蟲男孩的競爭優勢在於 「親眼見證實物 」。把昆蟲圖鑑翻到爛,只是為了獲得親眼驗證所需的基礎知識。一定要親自接觸過昆蟲,才能長出智慧。
閱讀只是一個入口。讓自己永遠是一塊海綿也沒關係。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法能為自己創造如此偉大的契機,令人飛躍成長。
用「部分練習」法,快速補強學習的弱點
我高中時是網球隊員,在秋田縣排得上前8強,但我認為自己並不是什麼天才選手,只是用心鑽研「練習方法」才有好成果,如今這經驗更進一步發揮在閱讀與學習上。我重視「部分練習」多過「整體練習」。亦即見樹不見林。
(相關報導:
馮客專文:長春圍城五個月VS.廣島核爆九秒鐘
|
更多文章
)
網球的擊球可分為發球、正手、反手、殺球、高吊等等,可以打到底線邊上,也可以擦網,還有各種旋球應付各種狀況,增加球賽的深度。
那究竟該怎麼練習?最常見的練習就是一對一持續對打,這是「整體練習」,練習過程中可能使用各種擊球方式,也有可能完全沒用上某些擊球方式。另一種方法就是只徹底練習發球,或者只練反手等,這就是所謂的「部分練習」,將每一個小部分練到爐火純青,比賽時就自然可以應付任何狀況。
部分練習能快速補強弱點
我絕對推薦「部分練習」。輸贏競賽中只要有弱點就會立刻露出馬腳,比方說你擅長正手但不擅長反手,對方發現之後,就會拚命逼你用反手。只有練球對手和濫好人才會故意餵你正手。敵人會專挑弱點來打,所以要把反手練到爐火純青。
工作和網球一樣,若是每天渾渾噩噩地上班,既無法栽培強項也無法克服弱點。人一旦養成習慣,就會得過且過、不求上進,在舒適圈中就不需要改變,但這樣就無法成為一流人物。
網球的擊球可分為發球、正手、反手、殺球、高吊等等,圖為網球好手謝淑薇。(資料照,四維體育推廣教育基金會提供)
商場如戰場,敵人會專挑你與你所屬公司的弱點來攻擊,請想像一下,你的競爭對手有哪些弱點?
A公司業務很強,但商品魅力不大。B公司產品很棒,但物流不夠順暢。C餐廳東西好吃,但服務不佳。
競爭對手也一樣會觀察你們公司的弱點,當對方打來一顆你們不拿手的反手球,你們有好好練習、準備回擊嗎?《完美練習》一書中提到一位約翰.伍登的故事,他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籃球隊教練,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教練」。據說他的特色,就是嚴格教導球員們如何綁好球鞋鞋帶。
先從小目標開始加深印象,做久了就能累積自信心,這正是「部分練習」的第一步,也是成功的入口。人生時間有限,能讀的書也有限,假設你決定要讀一千本書,全部都選擇自我啟發的書籍,是沒有意義的。該看哪方面的書才能克服弱點?該強化哪個領域才能贏過其他競爭對手?你需要哪種「部分練習」?
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向班傑明.葛拉翰(Benjamin Graham)學習「價值型投資」,向菲利浦.費雪學習「成長型投資」,並創造出自己的投資風格。你打算向誰學些什麼?接下來,就要介紹擬定「部分練習」的重點。
請先讀「名作」
針對想要加強的不同領域,所採取的「部分練習」重點與基本教科書不同,若你第一次嘗試有目標的閱讀,請挑選眾人推崇的「名作」,因為這些作品包含了各領域的概要與基礎。更進一步來說,你的競爭對手也會讀名作。企業經營者大多有自己的「聖經」,例如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麥克.波特(Michael Porter)等人的作品。只要掌握名作的內容,就能推算出競爭對手根據哪本書來經營企業,又會打出什麼行銷策略。
企業經營者大多有自己的「聖經」,例如彼得.杜拉克的作品。
你是否聽過競爭對手說出這些話?「我的基本策略就是成本領導策略。」「豐田式生產管理對我影響甚鉅⋯⋯」
若你不知道什麼是「成本領導策略」,什麼又是「豐田式生產管理」,就無法分析你的對手。反之,懂得成本領導策略的人,就能預測競爭對手接下來會做什麼經營決策,其中會有哪些弱點,甚至自己該如何反制。名作可以說是大多數人所參考的「基礎」,做生意不懂基礎,就不會成功。
(相關報導:
馮客專文:長春圍城五個月VS.廣島核爆九秒鐘
|
更多文章
)
*作者土井英司,Elies book consulting有限公司董事長,電子日報《商業書馬拉松》總編輯。本文選自作者著作《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菁英閱讀的深思考技術》(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