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直打遊戲怎麼辦?心理師以過來人角度現身說法,4招帶孩子走出遊戲成癮

學術界目前對「遊戲成癮」所作定義尚不清楚(圖/Unsplash)

我第一次上大學那年,我十六歲。

我從小就有點自卑,第一次鼓起勇氣去面試社團的時候,被拒絕了。一時玻璃心受不了,索性什麽社團都沒有參加。之前都是父母老師管著學,忽然要開始自主學習了,就不知道該怎麽學。生活習慣封閉自己,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感受,也不太能交到朋友。這些都過了很久了,有點回憶不清,但想來那個時候一定很難過吧。

(圖/簡單心理)
(圖/簡單心理)

大概就是這個時候,我開始打一款叫做Dota的電腦遊戲,沈迷其中,無法自拔。逐漸開始不去上課,每天研究如何提升自己的遊戲水平;不去認識朋友,因為遊戲裡會有人和我玩;再也不需要面對自己適應不良的問題,因為在那個虛擬的世界,我就是王。

而遊戲成癮之所以是一個問題,就在於它是不可持續的

這麽過了兩年,我基本上已經不再去上課了,被當的科目越來越多,周圍的人開始找實習、準備碩士,但我不知道自己該怎麽辦。家人不知道我的情況,我也不願意向朋友或老師求助。

每次想到即將到來的畢業,我就異常焦慮,然後想到自己荒廢掉的時光,又陷入憂鬱。常常淩晨兩點睡不著,坐在陽台上想,生活到底還有沒有希望?

我那時能想到的辦法,就是戒掉線上遊戲,把之前的功課補上,順利畢業。但是怎麽做都做不到,有段時間我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卸載一次遊戲,然後第二天白天對著完全看不懂的書看半個小時就崩潰了,就又安裝遊戲繼續玩一整天。

後來,和家人爭吵了無數次之後,我退學了。

但退學後卻發現,只是高中畢業的話,很難找工作,只好回去重讀。感謝老天眷顧,這次重讀的成績,比第一次考的要好。雖然第二次的大學還是遇到了一些問題,但這次一定可以順利畢業!

在開頭講這個故事,是希望告訴每個有網癮的孩子,一定有辦法的,不要失去希望。

網絡遊戲成癮是一種成癮症狀嗎?

學術界對於遊戲成癮還有很多爭論,其中一個爭論是:遊戲成癮到底能不能算是單獨一類精神疾病。很多學者持否定意見,他們認為:遊戲成癮更像是一種症狀。是成癮者在其他方面出現了問題,比如過度焦慮或者是憂鬱,而打遊戲是患者為了緩解這些問題而表現出的症狀。

這個爭論的意義就在於,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麽要著手解決的問題就不是遊戲成癮,而是遊戲成癮背後的其他原因。

很多青少年的遊戲成癮,不是自身的行為問題,而是家庭關係出現了問題。例如父母長期爭吵,孩子在父母的婚姻中小心翼翼維繫平衡,孩子就很容易躲到遊戲中逃避家中緊張氣氛。同時,當孩子出現了遊戲成癮的問題,父母可能就會暫時擱置對彼此的不滿,共同解決孩子的問題。於是孩子的遊戲成癮問題,反而成為了家庭矛盾的出口。

(圖/簡單心理)
(圖/簡單心理)

為什麽常有人說遊戲成癮是一種精神疾病?

很多媒體報導指稱,遊戲成癮是一種精神疾病,但它們在某些程度上曲解了最初學術界的聲明。

在精神疾病相關從業者的「聖經」——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預示遊戲成癮的潛在標準」被歸為「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狀況」,也就是不被正式認可並用於臨床目的,只用做建議的診斷標準。 (相關報導: 台灣青少年網路成癮超越歐美,遊戲「課金」更是不手軟!專家分析孩子們為何變成這樣… 更多文章

(圖/簡單心理)
(圖/簡單心理)

2019年5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1)正式將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列為一種疾病。但這兩個標準在學術界都引起了極大的爭論,因為它們的定義十分模糊,實踐中只能依靠臨床醫生的主觀經驗進行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