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雙重標準加上道德綁架?談公投的扣帽子貼標籤

作者指出,藍綠陣營在公投中各有其私心算計,也各有其應予譴責的表層現象,但是對其支持者而言,四大公投都沒有逾越「無差異區間」。(資料照,陳品佑攝)

 武俠小說當中經常指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商管學徒熟知的另一句話則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而實際上,大到全世界或單一國家,小到個別企業或家族,人類確實都處於「永無休止的政治鬥爭」當中。

我們最熟悉的藍綠惡鬥,就是一場連綿不絕、背景複雜、而且幾乎完全由主觀好惡支配的政治鬥爭。近期甚至大量出現「仇恨動員」一詞,隱含著雙方已經由「意見不合」這個最尋常的衝突,升高到「視若仇敵」的階段。這種族群撕裂,勇於內鬥內耗的現象,顯然並非台灣之福,但究竟孰以致之呢?藍綠兩派自然都是「一根手指指向對方,另外四根手指指向自己」!

本文以即將到來的「四大公投」為例,藉由行銷學上的「品牌形象」來說明,政壇的扣帽子、貼標籤等政治鬥爭語言為何歷久不歇。基本結論則在於,這是身為「頭家」的我們無奈之下的縱容!

理性思辨的理想,道德綁架的現實

針對四大公投,台北市長柯文哲拋出了一段切中時弊的老實話:「公投成為政黨訴諸仇恨動員,沒有討論過程,不是正常國家應該有的」。在民進黨舉辦的公民投票說明會首發場當中,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也指出,「理想公投要建立在理性公共討論基礎上,執政黨有責任讓公投回歸理性」。

雖然並未言明,但這兩者實際上都義正詞嚴的點出,民主必須具備「理性思辨」的過程。而在此同時,蔡總統也是在譴責四大公投提案人和支持者「不理性」,以民選總統的身分,用政治正確的「民主」,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來進行扣帽子、貼標籤的「道德綁架」。

20211101-台北市長柯文哲1日出席北市農業政策白皮書發布記者會。(柯承惠攝)
台北市長柯文哲。(資料照,柯承惠攝)

更廣泛的道德綁架出現在蔡總統首度發表的「四個不同意」當中:「要全力阻止有人濫用公投,阻礙台灣的能源轉型、阻礙台灣走向國際、阻礙台灣民主深化」。這段宣示明白指出,支持四大公投就是同時違反了三個政治正確的訴求!

然而,明眼人不難發現,柯文哲在其市政上,老早就不再提新官上任時期所宣揚的「網路投票」,而蔡總統的「四個不同意」,更是違反了綠營過去的主張,因此前者或許可以宣稱是「因時因事制宜」,後者卻無法擺脫「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的「雙重標準」。另一方面,藍營對四大公投的主張,同樣也缺了幾分底氣,有點自行打臉的味道。

如附圖1所示,在表層現象當中,藍綠陣營都是藉由「雙重標準加上道德綁架」,來進行四大公投的攻防。至於深層現象方面,藍營無疑是想要藉由這次公投,戳破綠營那個由「愛台灣」和「抗中保台」等政治正確語言所建構的「護體神功」,而綠營則顯然想要操作成「藍綠對抗」,再度喚起那817萬矢志「抗中保台」的選民內心的仇中、亡國感等情緒,甚至擴大成為「捍衛民主」的光榮感。

附圖1:公投議題的雙重標準和道德綁架。(葉日武提供)
附圖1:公投議題的雙重標準和道德綁架。(葉日武提供)

從理性思辨到品牌形象

台灣的選民真的愚蠢到任由雙重標準加上道德綁架來操控嗎?應該、希望不是吧!但關鍵在於,即使知道兩個陣營都是一丘之貉,我們又能如何?而這個關鍵也是全世界稍具規模的民主國家都採取「代議政治」的理由! (相關報導: 沈榮欽專欄:全面解析台灣加入CPTPP戰略之3─台灣犯了什麼錯?該怎麼亡羊補牢? 更多文章

簡單的說,大多數民眾都各有所長,而且必須養家餬口,但公共事務決策卻經常涉及民眾相當陌生的背景知識,例如公投綁大選孰是孰非,就涉及公投在民主制衡機制當中的角色,共綁和不綁的相對優缺點,以及藍綠陣營過去的主張等等。試問,除了政治領域的專業幕僚,和極端熱心於公共事務的退休族之外,有幾個人會針對這個議題深入完備的蒐集資料,然後做出符合「理性思辨」要求的客觀評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