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醬油瓶不像日本有「導流器」?老牌大廠揭4大致命傷:和食安有關

為何台灣醬廠不能像日本一樣,在瓶口裝上「導流器」?(示意圖/取自photo-ac)

對多數家庭來說,醬油是廚房裡不可或缺的調味靈魂,無論是炒菜、燙青菜或是沾醬,幾乎天天都會用上。由於包裝的緣故,許多民眾倒醬油時只是想輕輕倒一點醬油,結果卻常失手倒了一堆,甚至還滴得到處都是,對此,老牌醬油大廠御鼎興表示,很多消費者不解,為何台灣醬廠不能像日本一樣,在瓶口裝上「導流器」。

為何台灣醬油不能在瓶口裝上「導流器」?

雲林西螺67年醬油廠「御鼎興純手工柴燒黑豆醬油」,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在台灣,很多消費者在罵,為什麼台灣醬廠不能像日本那麼貼心,醬油上頭有導流器,倒的時候不會沾得滿手都是。

事實上,台灣傳統醬廠所生產的醬油,其瓶蓋的部份一直無法使用導流器是有原因的,主要與導流器為塑膠材質、殺菌製程、瓶子本身是否有對應的導流器、消費者期待的價格有關。

業者表示,台灣醬廠通常為了避免醬油壞掉,最後一道製程會經過高溫殺菌,通常採蒸汽式殺菌,溫度為80度以上維持15分鐘,但蒸汽殺菌的溫度並不好控制,若沒控制好,玻璃瓶裡頭的塑膠導流器,很可能就會有塑化劑溶出的疑慮,為了安全,很多醬廠都不使用導流器。

為什麼日本可以?

為什麼日本可以?業者坦言,經了解,原來日本醬廠的殺菌方式為俗稱的水浸式,就是把醬油泡在70℃的熱水裡30分鐘,瓶蓋不會觸接熱水,但這樣的方式其實並不適合台灣醬廠,因為日本醬油一般鹽度是高的,大部份品項超過16度。

但台灣現下的消費者吃的很不鹹(大部份鹽度介於10-12之間),在醬油低鹹度、存放環境為高溼高溫的情況下,醬油成品最好還是經過較高溫((80℃-85℃)維持15分鐘以上的滅菌,才不致產生食安危害。

事實上,在台灣,傳統醬廠屬家庭式加工,一般空間不大,要使用到水浸的殺菌方式並不容易,而且水浸式比蒸汽式還要耗能。台灣的醬廠業者大家其實一直以來都知道倒醬油有外漏的問題,我們比你們各位消費者還要著急啊!但現實是目前台灣最普遍的420ml醬油公版瓶,它也沒有相應的塑膠導流器,就算有,除了瓶蓋成本提高,還要新增設備來壓瓶蓋,那醬油的價格又會再往上加不少,消費者能不能接受也是個問題。

業者表示,在市場上,生產者還是把食品安全看得比好用來得重要,只能從中找到一個產業與消費端之間的平衡,而這個平衡現在很簡單,就只是買個大部份瓶子都能用的導流器即可,問題就解決了。

責任編輯/陳得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