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今(15)日前召開會議,聚焦討論「打破權責壁壘-建立全方位廢棄物管理機制」計畫,旨在解決日益嚴峻的土石方棄置問題。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在會中強調,國家在推動重大建設的同時,應同步考量後續產生的廢棄物處理需求,並呼籲導入科技化鑑別方式,強化管理機制,避免資源再利用淪為非法棄置的掩護。
行政院報告指出,近十年來全國營建剩餘土石方數量大幅成長。蘇俊賓對此表示,隨著南北大矽谷及防災型都市更新等重大建設的推進,政府往往著重於投資規模和產業效益等「動脈產業」的發展,卻忽略了建設過程中產生的龐大建築廢棄物與剩餘土石方無處可去的困境。他警告,若缺乏足夠的土方收容場所或處理設施等「靜脈產業」配套,未來恐將面臨嚴重的非法棄置風險。蘇俊賓呼籲中央在規劃重大建設時,就應將廢棄物處理納入考量,使資源循環成為國土開發的標準配置。
蘇俊賓也提及,監察院今年三月曾指出行政院在審議「營建剩餘土石方處理法」草案及政策指導方面不夠積極有效,且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訂定的相關處理方案位階過低、權責不清。對此,行政院已著手提出「資源循環推動法」及「營建剩餘土石方處理法」以加強管理。蘇俊賓提醒,除了營建廢棄物與土石方外,瀝青刨除料等可再利用物質也面臨去化難題。他指出,全台近三年產生約1500萬噸瀝青刨除料,但再利用率僅約15%,大量剩餘棄料面臨堆置或流向不明的狀況,造成潛在污染和管理漏洞。此外,廢玻璃纖維粉等也出現假借資源循環名義卻遭任意棄置的案例。 (相關報導: 新竹棒球場變「廢棄物掩埋場」!球迷灌爆林智堅臉書 黃揚明1句話示警 | 更多文章 )
針對第一線環保和警察人員在砂石車攔查作業中遇到的困難,蘇俊賓說明,現行營建剩餘土石方雖有七種分類,但並未明確規定容許的雜質比例,導致業者可能以夾層方式藏匿廢棄物,增加稽查難度。他建議環境部與內政部應共同制定明確的判定標準,並導入科技化的判別儀器,建立具公信力的驗證機制,以減輕稽查人員的負擔。同時,他也呼籲擴大現行對載運廢棄物及土石方車輛裝設 GPS 的法規要求,將瀝青刨除料等易被非法棄置的物質也納入監管,堵住管理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