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自2024年啟動的「小米保種」及「小米進校園」計畫,於2025年持續在花蓮及臺東兩地擴大辦理,這項小米復振計畫不僅限於農業層面,更深入社會、經濟與文化等多元面向,展現全面性的復振企圖心。
慈心基金會在推動有機及友善小米耕作的同時,更將小米及台灣原生種紅藜這些富含維生素B及礦物質的全榖雜糧,導入部落學校的營養午餐以及文化健康站的長輩共餐服務中。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指出,當具有原民文化特色的農作物成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不僅有助於原住民種子的永續耕種,更能發展出兼具氣候韌性、生物多樣性及糧食安全的保種模式。2025年,基金會預計支持30位部落保種農友,契作採購1.4公噸的有機及友善小米,供應給花東48所部落學校及6個文化健康站,透過味覺讓孩子們與長者們重新連結傳統文化,同時兼顧他們的營養健康。
為了讓年輕一代深刻理解小米的意義,基金會同步在校園內開闢小米種植專區,推動「從種植到餐桌」的食農教育課程。課程結合部落耆老的祈福儀式,帶領學童親手參與小米從播種、疏苗、除草到收成的完整過程。透過親身實踐,孩子們不僅學到農業知識,更認識到小米除了是糧食,還肩負著文化傳承、生態保護與永續發展的重要使命。
回顧2024年的初步成果,在13家企業的支持下,基金會已認養8位農友種植的560公斤有機及友善小米,成功將這些作物送進12所學校和2個文化健康站,讓692位學童及長者享用到營養餐點。這項行動不僅強化了部落青壯年種植小米的價值感,也活絡了部落的社交情感連結,為逐漸式微的部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2025年,基金會期盼更多企業與個人響應,共同支持擴大契作規模,促成部落產銷的正向循環,傳承民族味覺與永續保種的精神。
為了擴大社會參與,慈心基金會也與花蓮的無思農莊及台東的力卡珈琲合作,發起「小米甘酒釀」的公益義賣活動。無思農莊創辦人李洺展因深入部落接觸小米文化而投入手作甘酒釀;力卡珈琲主理人謝政義則為了解決家人種植小米的困境而返鄉。兩位在地夥伴深受基金會理念感動,決定將部分銷售所得回捐。自5月10日起,民眾可透過台東力卡珈琲、虎比公寓或無思農莊網站購買這款無酒精的「小米甘酒釀」,每售出一瓶,無思農莊與力卡珈琲便將售價的50%捐入慈心基金會的小米進校園專案,以實際行動守護原鄉小米的文化精神。 (相關報導: 「30年來,第一次擔心沒米可賣」日本遇嚴重米荒,政府罕見拍賣16.5萬噸的「緊急儲備米糧」 | 更多文章 )
這份守護原民文化的願景,期盼能集合眾人的力量。慈心基金會歡迎各界企業及個人的支持與贊助,共同將原民文化重新種回生活,讓小米以多元姿態持續被記錄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