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與中國在日內瓦達成貿易協議,雙方同意將高額關稅大幅削減,美國從145%降至30%,中國則從125%降至10%。市場焦點隨即轉向台灣可能面臨的稅率壓力,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在《鈔前部署》節目中分析指出,考量到台灣的重要製造業地位,最終台灣關稅可能落在10%至15%的區間。
為何台灣在川普的貿易策略中扮演關鍵角色?
吳嘉隆指出,川普推動「美國再工業化」政策,重點國家是日本與台灣,尤其在晶片和AI技術領域,台灣是美國不可或缺的夥伴,他認為,美方在談判中對台灣施壓,主要是戰略操作,實際上仍須倚賴台灣的製造業優勢,不可能真正讓台灣產業受重創。
台灣該如何應對美國對等關稅?
根據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林建甫的觀察,美英、中美的談判結果顯示,「地板價」是10%,「天花板」為30%;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也提醒,包括台灣在內的各國,應認清「低於10%不可能」,台灣應聚焦於爭取豁免清單與關鍵項目的減免,特別是在半導體、工具機等高附加價值領域。
還有哪些潛在風險台灣需要注意?
中經院區域發展中心主任劉大年警告,美國除了一般對等關稅外,還有依據232條款進行的國安調查關稅,涵蓋半導體、關鍵礦產等領域,這部分影響可能更大。他指出,未來若台灣希望加入更多區域經貿協定,開放條件將只會更嚴,不會更鬆,政府須提前因應。 (相關報導: 川普「次級制裁」斷伊朗石油命脈!台灣油價撐得住嗎?國際市場已飆漲2% | 更多文章 )
台美談判氣氛樂觀但風險仍存?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日前在沙烏地阿拉伯表示,與亞洲夥伴,包括台灣的貿易談判「進展順利」,並稱台灣提出了「非常好的提案」,然而,林建甫提醒,目前只是90天暫緩期,美中談判亦非真正和平,若後續包括芬太尼問題或市場開放爭議未能解決,關稅調整仍可能生變。張五岳則指出,目前初步可以視30%為「天花板」,但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