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關稅戰持續升溫,美國總統川普稍早在社群平台Truth Social發文宣布,已與英國達成首項關稅協議,並預告將於台灣時間今日晚間10點在白宮召開記者會,對外正式說明細節。旅美學者翁履中表示,對於英國來說,配合演出亦有其政治邏輯;對川普而言,這不是單純的貿易協議,而是一次向世界展現「川普做得到」的政治劇場。
翁履中在臉書撰文提到,川普宣布美國與英國已達成一項「全面而完整」的貿易協議,然而,英國內部引來不小的批評聲音,認為這份協議與過去保守黨政府承諾的「脫歐紅利」差距甚遠,許多被視為英國優勢的產業,如電影與製藥業仍面臨美方潛在關稅威脅。在華府方面,這是川普政府重新出發後首份對外貿易宣示,川普表明,後續仍將推動與印度、日本、中東國家等更多談判。
翁履中認為,這又是一場標準的「川普式展示秀」,先宣佈,後談判,先營造氣氛,後補細節。對川普而言,這不是單純的貿易協議,而是一次向世界展現「川普做得到」的政治劇場,川普把這份還未完工的「建案」包裝成即將入住的豪宅,讓支持者先歡呼、媒體先報導、對手先緊張,後續內容如何已不那麼重要。
翁履中提到,對英國而言,配合演出亦有其政治邏輯。 英國首相施凱爾急需在脫歐後,拿出與非歐盟大國的經貿成果,若能透過與美國的「框架協議」打開對美出口通道,哪怕只是階段性讓步,也足以在英國國內強化工黨的國際形象與經濟論述,但這樣的協議也藏有3大風險。
翁履中指出,首先,過早宣布成果容易將未來談判置於川普主導之下,形成不對等結構;再者,若未能落實市場開放或具體關稅調整,反而讓國內產業期待落空;第三,川普的談判風格具有高度不可預測性,當前的友好氛圍可能轉瞬變調。
翁履中表示,從這個角度看,台灣或其他美國貿易夥伴應從這場英美協議學到2件事,一是川普強調雙邊談判的個案化與對價思維,每一個國家都要端出籌碼;二是川普外交不只看內容,更重視形式與時機,誰能成為他政治敘事中的「正面例子」,就能在他那裡搶下一個先機。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