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一座百貨的記憶,一座城市的心跳

2000年10月14日新光三越百貨台中店開幕DM。(圖:黃淑娟提供)

那天早上,手機上的影片與訊息像利刃般劃進心裡。新光三越台中店氣爆的消息傳來,我怔怔看著螢幕,一時間說不出話。腦海浮現的,不只是新聞畫面,而是一幕幕,與這棟建築一起呼吸、一起走過的歲月。

我還記得第一次來到台中,是民國八十幾年。那時這裡一片荒蕪,草地圍著鐵網,旁邊是斑駁的鐵皮屋、酒店、汽車旅館和理容KTV錯落其間。四周連一間像樣的小吃店都沒有。我站在那片荒涼的預定地,心裡忍不住想:這裡,真的適合開百貨公司嗎?

但它真的蓋起來了。鋼筋水泥一點一滴堆疊出希望的輪廓。直到那天——開幕第一天,我至今記憶猶新。顧客像潮水般湧入,我站在門口迎接,一輛保時捷緩緩停在一樓,一位客人抱著一大束花走進專櫃送禮。我愣住了,只能在心裡感嘆,原來這就是台中人的生活風格,氣派中透著自信與溫度。

台中人的消費習慣,和北部真的很不一樣。有一次,一位穿著拖鞋、短褲、開著賓士的阿伯走進名錶櫃,他不刷卡,只堅持拿出一大袋現金購錶。那天我們動員了幾位同仁與兩台點鈔機,清點了整整兩個小時。他從容不迫的態度,如今想來,仍讓人印象深刻。那樣的場景,也許只有在台中才看得見。

也正是這樣的率真豪氣,讓我們一點一滴與這座城市交融。許多顧客和同事從一開始的買賣關係,變成了朋友。逢年過節,常看到客人帶著點心或禮品回來探望櫃姐櫃哥,那是一種熟識多年才能養成的溫暖互動,也是一種百貨業與生活真正貼合的證明。

說到連結,就不能不提水舞廣場。那不是一塊單純的活動空地,而是台中人情感的所在。我們辦過無數活動,從周杰倫、張惠妹的簽唱會,到五月天那場幾乎擠爆廣場的演出。那天我還記得,一位阿姨盛裝出席,卻被人潮擠得臉貼在玻璃上,又讓人心疼又讓人忍不住笑出聲。那場活動,我們牽著彼此的手當人牆,引導動線,還啟動了完整的救護計畫。平常,這裡是配合音樂與燈光起舞的水景舞台;不噴水的時候,就是熱鬧活動與市民記憶的中心。連高鐵宣布台中站設立的記者會,也選在我們十三樓舉行,那是屬於這棟樓的高光時刻。

從少女時代到如今的資深婦女歲月,新光三越就是我人生的青春史。所以當氣爆發生時,感受到的,不只是震驚,而是心痛,是一種說不上來的傷——就像娘家突然出了事。隔天經過現場,我望著熟悉卻已破碎的建築,腦中空白,只反覆低語:「我的 baby,我的家人,他怎麼了……」站在遠處望著那熟悉的輪廓,我只希望這是一場夢。有同事傳來訊息說:「我真的受不了,多希望這只是一場夢。」那份沈甸甸的情緒,壓在每個人的心上。

百貨公司消失了,連原本捐血車旁常排長隊的人潮也跟著不見。那天經過,護理師搖頭嘆道:「人少了一半。」那不是單純的數字減少,而是一整個生活重心的空缺,像是整個七期都少了心跳。

氣爆之後,許多熟悉的朋友被暫時調派到其他據點工作。表面上好像什麼都沒變,但每個人心裡都清楚,哪裡不一樣了。制度一樣、商品一樣,但就是不對——因為,那裡不是「家」。

對我們這些已離開的同仁來說,新光三越台中店是娘家,是無論離開多久、走多遠,心裡始終掛念的地方。這裡不只是工作的場所,更是我們陪伴彼此、一起長大的地方。即使有人轉職、有人退休,那份情感,從來沒變過。

這棟樓裡,有我們無數的青春日子,也有我們彼此照顧的溫度。

我相信,新光三越台中店不會就此止步。它曾從一片荒地站起來,也一定能再次重建、再次點亮。不只是恢復營業,而是重拾我們與城市之間的連結,讓這裡再次人來人往,燈火通明。

也希望,那一天真的來到時,我還能看見熟悉的身影站在門口,穿著制服,像從前一樣,對每一位走進來的顧客,輕聲說一句:

*作者為已退休百貨從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