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天生比成人更反脆弱,因為他們追求社會認可的情況還沒那麼明顯,所以更能在不自在中成長茁壯。然而,創辦兒童獨立自主運動的蘭諾・史坎納茲(Lenore Skenazy)認為,孩子們經常受到過度保護。她曾與一群7年級生一起做事,卻發現他們從沒用過利刃。「頂多用過奶油刀,就這樣。」她說:「我們忘了孩子天生有韌性!現在的孩子比我們文化認為的更聰明、也更堅強。」
雖然我能理解家長不放心教孩子用刀,畢竟用刀的確有安全風險,但我也知道有些同年齡層的孩子從沒自己點過餐,或是從沒問過店員廁所在哪裡。刻意給孩子從事小冒險的機會十分重要(例如容許他們在大人監督下使用菜刀,或是在餐點送錯時向店員反應),這樣才能幫助他們強化心理韌性,成為反脆弱、擁抱尷尬、克服逆境的成人
不論幾歲,我們都能努力維持或恢復自己的反脆弱,成為那種因為樂於擁抱尷尬而日益茁壯的人。為了成為那樣的人,我們可以開始練習選擇艱難之路的小技巧,讓自己在有坦途可走時也刻意選擇崎嶇不平的路。接著,請跟著我說:擁抱風浪吧,平靜的海無法造就老練的水手。
當你認為只有情感脆弱的人才會尷尬,可以用以下幾種方式克服這種心理障礙。
1.經常提醒自己每一個人都會尷尬。人在尷尬的時候,內心的聲音很容易說服自己只有自己才是如此。我們在心裡對自己說的往往是:「自信的人才不會這樣,對吧?」或「我只是還沒準備好」。感到尷尬或丟臉的時候,有些人會出現身體反應,像臉紅。但除了身體反應之外,我們也會有固定的心理反應。想減輕這些反應需要費點工夫。請不斷提醒自己沒有任何一個人不是如此,藉此脫離它們的影響。切記一件重大事實對你有益:擁抱尷尬是每一個人的功課——不只是我的。
2.改變你的陳述,從「我就是」改成「我覺得」。你不等於尷尬。「我就是彆扭」不可能是事實,因為我們之前提過,尷尬是形容詞。事實上,很可能有人以你為榜樣,認為你比他們沉穩得多。在嘗試擁抱尷尬時,我們必須改變心裡的陳述。
別對自己說「天啊,我真是彆扭!」把說法改成「我現在覺得不太自在」就是重大轉變,讓尷尬從我們永久的身分狀態(我是什麼樣的人)變成暫時的感受(我感覺到什麼)。你過去會感到尷尬,將來還是會感到尷尬,但這種感覺的力道會一次一次逐漸減少。
3.徵募你的尷尬援軍。學到「尷尬人人皆有,不是情緒脆弱的人獨有」是一回事,相信這個事實是另一回事(在特別尷尬的互動之後,往往更難相信)。這種情緒十分折磨人的部分原因是我們很少討論。諷刺的是,逃避尷尬反而是為尷尬搧風點火。
為了將尷尬化為資產,請和你信任的同事聊聊(一個不嫌少,好幾個也不嫌多),一起回味一下你的尷尬時刻。衷心相信這種感覺人人都有就從願意分享開始。有些團體會簡短寫下職場糗事或尷尬的互動,用便利貼貼在牆上,或是列入共享的Notes或Slack頻道,持續更新。
這樣做的目的不是反芻尷尬的不安,而是學習正常看待尷尬,接受它是追求成長不可避免的部分,最後卸下它的力量。信任的同事也能幫助你思考,為「那次經驗教了我什麼?」、「為什麼我會有那種感覺?」等問題找到更好的答案。援軍能幫助你突破盲點,看見你自己或許不易看出的功課。這樣做是為了讓你信任的人協助你成長,這種小圈圈不只能讓你安心分享你的尷尬時刻,也鼓勵你這樣做。
作者介紹|亨娜.普萊爾(Henna Pryor)
專業認證教練,職場績效專家,普萊爾集團(Pryority Group)創辦人。
兩度登上TEDx講台的獲獎全球講者、虛擬會議主講人、團隊引導師、虛擬會議主講人。被客戶譽為「推動不可能的改變的秘密武器」。她以優異成績自德拉瓦大學財金系畢業,後來獲得維吉尼亞大學會計碩士學位。擁有美利堅大學教練證書,並透過國際教練聯盟(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成為專業認證教練(PCC,Professional Certified Coach)。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平安文化《良性尷尬:尷尬不是壞事,它能為你創造優勢》 (相關報導: 小孩一直說不要,其實是在成長!18年兒童心理專家揭密,4大招引導孩子說出真正想法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