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開打至今,美國總統川普日前透露已與中國代表展開會談,暗示將調降對中關稅,即便中國外交部否認,但已有媒體報導指出,中國已悄悄豁免部分電子產品關稅,雙方態度似乎出現緩和跡象。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在節目《新聞幕後》分析,關稅戰接下來應該會進入清理戰場的階段,但美中雙方的下一個戰場恐怕會出現在「貨幣戰」,屆時將有可能對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造成劇烈衝擊。
孫明德認為,川普的對等關稅中,10%是低消,因此台灣32%關稅應該拆解為10+N,談判要從22%開始談,台灣最好的情況是10%。對照已與美國展開雙邊貿易談判的日本,推測日本應該會藉由貨幣升值當作籌碼,而新台幣可能也會比較辦理,用10%的貨幣升值、10%的採購如天然氣、農產品甚至是核能設備,去換取川普的關稅豁免。
孫明德表示,關稅戰打到現在已經差不多了,接下來就是清理戰場,要收割的就收割,不能收割的就先放一邊,因為近期從美債、美股的劇烈波動都造成川普很大的壓力,再加上經濟停滯、物價高漲,再進行下去明年的期中選舉大概就不用選了。
孫明德:若美中沒和解,中國恐藉由人民幣貶值進行反制
孫明德續指,接下來第2個戰場會在「貨幣戰」,假如美中沒有和解,中國可能會藉由人民幣貶值的方式進行反制,假設人民幣貶值10%到20%,雖然沒辦法完全抵銷輸美關稅,但已經能夠讓中國商品在其他國家攻城掠地。
孫明德指出,在中國貶值,日本、台灣升值的情況下,台灣也許能在對美談判上取得進展,但在對上中國貨品時卻喪失競爭力,一來一往加起來還是沒有贏。只要人民幣貶值,東南亞國家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可能就會跟著貶,而與美國關係比較接近的越南、泰國也同樣會在關稅談判中被要求升值,所引發的亞洲「貨幣大混戰」問題就不再只限於川普關稅,而是貿易對手間自己就會打成一團,將對金融市場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孫明德列出台幣升值的3種可能情境,第一種升值10%到30塊、第二種升值15%到28塊、第三種升25%到25塊。他解釋,第一種情境在近5年有發生過,而第二種情境在過去2任央行總裁彭淮南、楊金龍任內曾觸及到,第三種情境25塊新台幣要追溯到40年前,當時一度導致本土模具廠、中南部產業大量出走。
建議台美談判團隊編制常態化 孫明德:台灣藉此練兵累積經驗
孫明德認為,政府在這90天的關稅展緩期能做的,除了組建談判團隊與美國協商外,可以進一步思考將談判團隊的編制常態化,由於台灣在2000年WTO後除了ECFA就沒有比較大的談判經驗,台灣的談判團隊可以藉此練兵、累積經驗,不只要應對未來4年川普的談判要求,對於其他國家的貿易談判也同樣重要。
孫明德表示,在資源盤點的部分,除了880億的產業補貼外,建議可以重新檢視台灣在產業政策的支持上,哪些金額規模已經不夠用了、需要擴大規模。最後在對外政策上,包括對中國、東南亞國家的政策上是否要做出調整,不只有短期急救的應對方案,更應該有長期固本培源的產業發展目標與策略。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