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NFT又鬧爭議!美澳消費者聯手提告Nike,不滿該公司將他們「當韭菜割」

美國加州商場內的Nike專賣店。(美聯社)

當年隨著虛擬貨幣順勢崛起的數位資產非同質化代幣(NFT),曾在眾多名人、歌手與品牌加持下,不僅炒出一股熱潮和話題,更帶起一波驚人的商機,但多年過去之後,比特幣(Bitcoin)、以太幣與泰達幣(usdt)都還在,但還有多少人記得、什麼是NFT?這個看似已經被市場遺忘的名詞,近日再次重回外媒版面,多位消費者聯名向美國法院提告,認為自己被知名運動大廠Nike「割韭菜」,要求該品牌賠償他們遭遇的損失。

路透》報導指出,這樁法律訴訟是由紐約布魯克林(Brooklyn, New York)聯邦法院負責審理,主要提告人是來自澳洲的奇瑪(Jagdeep Cheema),他代表自己和多名「受害消費者」提出集體訴訟,指控該運動服飾品牌在去年(2024)12月,突然關閉旗下創造這些數位資產的業務單位,造成他們手中持有NFT,瞬間喪失需求,簡單來說就是很難再轉手售出,讓這些買家遭受重大損失。

提告者提到的業務單位,就是NIKE在2021年底收購的RTFKT(發音為artifact),當時這個時尚品牌,正是NFT熱潮中最受矚目的目標之一,利用尖端創新技術、打造融合文化與遊戲的次世代收藏品。NIKE也透過他們,發行販售眾多NFT商品。

正如原告的描述,多數消費者當年之所以花錢購買,主要原因還是看在其背後的品牌價值,認為Nike出品、無論如何都能在市場上保有一定價值。但如今許多消費者卻發現,他們手中砸重金買到的「數位資產」,其實和股票、證券或債券不同,是屬於未經註冊的證券,讓這些買家非常後悔且憤怒,才會在此時發起集體訴訟。

NFT市場逐漸泡沫化,多達95%的市價已趨近於零。(示意圖/取自PIXABAY)
NFT市場逐漸泡沫化,多達95%的市價已趨近於零。(示意圖/取自PIXABAY)

面對這樁訴訟,Nike並未回應外媒提問。然而這樁司法案件卻存在一個挑戰,那就是屬於新興商業產物的NFT,目前的法律地位仍未明朗,因為在過往幾年,在美國聯邦法院體系內,已經有大量訴訟案都與它有關,而這些原告與辯護律師都在爭論,NFT究竟構不構成聯邦法律底下的證券認定標準。

什麼是NFT?

正式名稱叫非同質化代幣(NFT),被歸類在虛擬/加密貨幣分類,利用區塊鏈製作的一種數位檔案,因為具有唯一獨特性,讓代幣能變身任何一種獨特的數位資料,像是圖片、音樂、影片或是社群平台貼文,就像你在拍賣會購買唯一一幅的畫作般。按照上述的定義,最知名的一款NFT,莫過於2021年3月出售、推特(Twitter)平台第一則貼文,由創辦人多西(Jack Dorsey)發出,當時這枚NFT以高達290萬美元(約新台幣9324萬元)天價售出。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NFT在中國有了新用途:在疫情中對抗審查 更多文章

根據外媒報導,本案原告向NIKE要求超過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3億元)的賠償金,理由是認為耐吉公司,違反紐約州、加州、佛羅里達與俄勒岡州的《消費者保護法》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