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羅馬日前發生一起震驚當地的槍擊案,一對中國籍夫婦遭近距離射殺。檢方初步研判,事件可能與當地華人紡織業者的勢力爭奪有關。此案再度引發外界對義大利華裔黑社會問題的關注,同時也凸顯普拉托(Prato),這座義大利傳統紡織重鎮,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下,逐漸被中國移民經濟重塑。
從「義大利製造」到「中國代工」
普拉托位於托斯卡尼大區,曾是歐洲紡織業的核心,以高品質羊毛製品聞名。然而,1990年代後,隨著成本攀升與年輕一代遠離傳統產業,當地紡織業逐漸沒落。與此同時,來自中國溫州的移民看準機會,進駐閒置工廠,利用廉價勞動力與高效率生產模式,迅速占領中低端服裝市場。
這些中國業者雖掛著「Made in Italy」標籤,實則從原料到勞工多由中國供應鏈主導,形成獨立的經濟生態。義大利媒體稱此現象為「衣架戰爭」,意指華商透過低價競爭,逐步壟斷當地紡織物流業。
非法勞工與社會對立
普拉托的中國移民社群已超過5萬人,成為歐洲最大的華人聚集地之一。然而,當地政府調查顯示,約三分之二的中國移民屬非法居留,且多數工廠涉及逃稅、違反勞動法規等問題。2013年,一家華人紡織廠大火導致7名工人喪生,揭露了惡劣的工作環境——工人常被迫每日工作12至16小時,甚至居住在廠內簡陋隔間。
這種封閉的經濟模式加深了與本地居民的矛盾。義大利業者批評中國工廠破壞市場秩序,而一位中國工廠業者更表示,「我們沒有搶走他們的工作,是他們自己放棄的。」雙方的隔閡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更反映在文化與社會認同的斷裂上。
歐盟擬嚴管產地標籤 遏止「洗產地」亂象
為維護「義大利製造」的聲譽,歐盟近年檢討產地標籤制度,要求產品須符合一定比例的本地材料與勞工參與。然而,此舉也可能衝擊中小企業,進一步激化產業競爭。
儘管爭議不斷,部分中義合作案例仍展現融合的可能性,例如由義大利設計、中國生產的混合模式。此外,新一代華裔移民開始學習語言、參與社區事務,試圖緩解長期以來的對立。
普拉托的變遷,不僅是全球化下的經濟縮影,更揭示了移民、勞工權益與文化認同的複雜課題。 (相關報導: 台灣知名大廠宣布裁員、放無薪假!2/3人力慘縮編,董事長認:關稅是最後一擊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