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聊天千萬不要傳!3表情符號讓人超反感,讓人感覺超級嘲諷又敷衍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文字訊息已成為主要的溝通方式,表情符號(emoji)便成為輔助我們傳達語意的重要工具。(示意圖/取自PhotoAC)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文字訊息已成為主要的溝通方式。然而,當少了語調、音量與肢體語言,光靠文字真的能準確傳達情緒嗎?這時,表情符號(emoji)便成為輔助我們傳達語意的重要工具。然而,emoji真的能準確表達情緒嗎?還是可能帶來不必要的誤解呢?如果長期使用表情符號來掩蓋真實感受,又會對心理健康產生什麼影響?這次就讓我們來探討表情符號在溝通中扮演的角色,來看看你是不是真的懂怎麼「數位溝通」喔!

句號讓人有壓力?日本新興名詞「句號騷擾」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通訊軟體是現代人彼此聯繫的主要管道。2024年日本媒體報導指出,日本年輕世代認為,只要看到對方在句尾加上「句號」就會感到畏懼,懷疑自己惹怒對方,甚至出現專門形容這種現象的詞彙「句號騷擾(マルハラスメント)」。節目中專家表示,由於中高齡者過去主要使用簡訊溝通,因此在社群媒體上的使用習慣與年輕人不同,容易出現認知差異,意外造成不同的解讀。

單純傳訊息還不夠?表情符號真的能傳達情緒嗎?

在面對面溝通時,我們會透過語調、語速、眼神與肢體語言來輔助傳遞當下的情緒,但當溝通轉移到文字訊息時,這些非語言訊息都被剝奪,讓人難以判斷對方的真意。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當對方無法透過表情或語氣來理解語意時,往往會依賴自己的主觀經驗去解讀訊息,這可能導致誤會,因此適時使用表情符號,就像在對話中補上「情緒標籤」,有助於還原說話時的語境,讓對方更容易理解。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舉幾個例子,例如與人分享「這部電影真的很好看表情符號」時,像是表現出興奮、開心的情緒,但如果說「這部電影真的很好看。」可能讓人感覺語氣冷淡,甚至有諷刺意味。又或者是向對方說道「辛苦了表情符號」的時候,感覺較溫馨、表達感謝之情,單純說「辛苦了。」的話,則可能像日媒報導的「句號騷擾」現象一樣,容易使人感到壓力。由此可見,表情符號的確能在數位溝通中發揮輔助作用,幫助訊息更貼近真實情緒。

微笑是敷衍?倒著笑是嘲諷?文化與裝置的影響

雖然表情符號能補足文字訊息中的情感缺失,但它的解讀卻可能因人而異。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不同文化背景、社交習慣,甚至裝置平台的顯示差異,都可能影響每個人對表情符號的理解。舉例來說,笑臉的表情符號在某些文化中表示友善與開心,但在一些國家的職場文化中,有時反而可能被視為「敷衍」或「勉強微笑」。

表情符號

此外,不同品牌的手機系統,對同一個表情符號的顯示可能有所差異,導致對方收到的表情符號與原本意圖不符,加深了社交場合上的誤會。例如在某些裝置上,笑到流淚的表情符號是哭笑不得,但在某些文化中可能代表無奈,而倒著的笑臉可能代表俏皮感,但也容易使人誤解為假笑或諷刺。這些差異讓表情符號的使用變得更加複雜,因此在使用時,需要考量對方的文化背景與習慣,避免不必要的誤解。 (相關報導: Line已讀能改未讀嗎?5個方法讓你偷讀訊息,再也不怕被發現 更多文章

在某些裝置上,笑到流淚的表情符號是哭笑不得,但在某些文化中可能代表無奈。(圖/江庭榛製)
在某些裝置上,笑到流淚的表情符號是哭笑不得,但在某些文化中可能代表無奈。(圖/江庭榛製)
倒著的笑臉可能代表俏皮感,但也容易使人誤解為假笑或諷刺。(圖/江庭榛製)
倒著的笑臉可能代表俏皮感,但也容易使人誤解為假笑或諷刺。(圖/江庭榛製)
笑臉的表情符號在某些文化中表示友善與開心,但在一些國家的職場文化中,有時反而可能被視為「敷衍」或「勉強微笑」。
笑臉的表情符號在某些文化中表示友善與開心,但在一些國家的職場文化中,有時反而可能被視為「敷衍」或「勉強微笑」。

你其實不是真正的快樂?表情符號的「社交偽裝」

有時候我們並不是真的開心,卻還是會回覆「哈哈表情符號」,或在感到沮喪時,仍使用「表情符號」來維持社交和諧,這樣的行為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嗎?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這種現象被稱為「社交偽裝」(Social Masking),指的是人們在社交場合中,刻意壓抑真實情緒以迎合外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