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蔣萬安日前拋出倒閣主張,欲藉此反擊民進黨「大罷免」帶來的聲勢及威脅惡罷,立即在黨內捲起千堆雪,成為國民黨與民眾黨合作之下能否繼續掌控立法院的一個重大抉擇。
民進黨發動「大罷免」持續推進,而國民黨「以罷制罷」的連署進展不理想,聲勢屈居下風,民進黨不無可能罷免有所斬獲。
依據選罷法的遊戲規則,罷免只要四分之一選民投票而同意者多於不同意者就過關,相對於選舉投票,確實比較容易。而且,罷免可透過仇恨動員,召喚基本盤出來投同意票,事實上比號召支持者出來投不同意票來得容易。再說,選舉可以募款,反罷免不能,國民黨及多數被罷免立委阮囊羞澀,反罷動員相對困難。
以擂台比喻,選舉是兩方或多方拚搏,觀眾投票決定勝負,是一道選擇題,只要較多選民認為優於對手就贏。罷免則是是非題,一人在擂台上挨批挨鬥,純屬守勢,沒有對手可以攻擊與比較,防衛起來比較困難。
因此,國民黨區域立委多半承受被罷免的沉重壓力,陷入不安與焦躁情緒中,多數傾向不如乾脆發動倒閣,反守為攻,但黨中央認為茲事體大,需整合黨內意見及民眾黨意向才能定奪。
黨內反對倒閣的聲浪也不小,主要是一個實際問題卡住:倒閣不僅將不分優劣勢選區一律改選,是否將以取得的戰果歸零?而且,13席不分區立委又能保多少?
倒閣的聲音是當前一支解壓劑,期盼藉以對抗大罷免遭執政黨全面輾壓的局面,但誰能保證重選會比反罷免的結局較好?改選之後,藍白兩黨在立法院的現有席次優勢可以保住?
反對者的另一論據,是認為以目前政治環境及民意趨向來看,在野兩黨並未比上次選舉時取得更多優勢,沒有把握在選後保有國會多數,更不能完全排除國會改選後,在野席次可能少於執政的綠營,屆時不但立院優勢斷送,正副院長換人,執政黨勢必擴大對在野的追殺與清洗,骨牌效應也將使藍營2026九合一選舉陷入困境,徒增政治風險。
另外的一個不確定因素是,即使倒閣成功,是否解散國會的決定權握在賴清德手中,若賴清德選擇僅更換閣揆而不解散國會,改選的盤算可能付諸東流,也將對反罷免的氣勢產生不利影響。
民進黨企圖透過大罷免讓贏者全拿,奪回國會主導權,而「倒閣」則是憲法賦予解決朝小野大政治僵局的解方,目前倒閣之說在國民黨內仍爭議不休,若朱立倫統整各方意見後決定宣布倒閣,較可能的時間點應該落在大罷免連署第二階段成案後,一旦遭罷免藍委人數眾多,倒閣不失為封殺大罷免案而全面對決的方式倒閣是否成為藍營一個選項之爭,已經成為一個棘手問題。
民眾黨的傾向是另一個難題。民眾黨基於不分區席次極有可能減少以及補助款隨而減少的考量,很難跳出自我利益考量的格局而支持倒閣,但以目前藍營53席次對綠營51票的局面,即便民眾黨8席白委可能不進場支持,倒閣案仍有過關可能。 (相關報導: 沒人要理蔣萬安?游盈隆看藍白冷回「倒閣論」:戰場還是會回到大罷免 | 更多文章 )
如果倒閣不成,或是賴清德只更換閣揆而不解散國會,則罷免將繼續進行。如果罷免之後藍白陣營處於國會弱勢,則民眾黨的「關鍵8席」就會變成「少數8席」,在國會中無關緊要,民眾黨自然就邊緣化了。何況若國民黨最終決定倒閣而民眾黨反對,也會讓在野陣營在2026選戰前就撕破臉,失去選舉的禮讓共贏之後,對民眾黨擴大地盤相當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