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捷早開放雙側站立,為什麼沒人站左邊?心理師曝3原因,說中一堆人心聲

你有沒有注意過,搭捷運時就算手扶梯左右兩側都能站,大家還是默默排在右邊?(示意圖/取自pexels)

編按:你有沒有注意過,搭捷運時就算手扶梯左右兩側都能站,大家還是默默排在右邊?即便北捷告示牌早已改寫為「兩側皆可站立」,左側卻總是空蕩蕩。到底是習慣難改,還是另有心理原因?蘇琮祺心理師就在臉書發文,從習慣養成、利他行為與社會焦慮三個角度分析這個看似日常的小現象,背後其實藏著人類深層的心理動力。

今天我在台北搭捷運的時候,注意到手扶梯旁的告示牌寫著「扶梯兩側皆可站立」。我好奇地觀察了一下,結果發現:幾乎所有人都還是乖乖站在右邊,手扶梯的左側則是空蕩蕩。這讓我忍不住好奇地想:為什麼呢?告示牌都說可以左右站了,大家怎麼還是都站在右邊呢?是手扶梯的左側有著什麼樣的結界或禁忌嗎?作為心理師,我試著從三個角度來解讀這個現象:

一、習慣的力量,短期難調整

我覺得第一個可能性,是習慣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北捷「右側站立、左側通行」的潛規則影響了所有乘客將近三十年,長時間的行為塑造之下,大家早已養成「站右邊」的行為模式習慣形成的概念就是,當我們把一個行為重複越多次,大腦就會形成自動化反應,以減少思考成本。即便告示牌告訴我們規則已經改變,短期內要扭轉這習慣,還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但這個解釋,仔細一想好像還是有漏洞。

如果只是習慣難改,為什麼連新世代的年輕人,或我這個偶爾搭捷運的外地人,也跟著站在右邊呢?我觀察到,即使在尖峰時段,左側空著,大家還是寧願擠在右邊,也不跨到左邊去。這讓我懷疑,單純說是「習慣難改」似乎不夠完整,背後可能還有其他心理因素。

二、善良的假設,還是自我保護?

我在猜第二個可能性,也許是台灣人的善良在發揮作用。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我猜想,雖然大家知道左右都能站,但還是選擇站右側,是想把左邊留給有急事的人—比如趕車的乘客或有緊急狀況的人心理學中的「利他行為」認為,人們有時會出於同理心,放棄自身便利來幫助他人。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這個畫面真的很溫暖:每個人都默默地為陌生人保留了一條方便的通道。

不過,這個想法可能又有點太過於美好。我印象中的台灣人,大多還是挺在意自身利益的,尤其在忙碌的通勤時段,願意主動讓路的恐怕不多。「社會交換理論」提到,人們傾向在行為中衡量得失。如果左側空著卻沒人站,多半不是因為善良,而是因為站過去的「成本」更高:比如被誤解或尷尬,因此而讓人卻步

這讓我更傾向用第三個可能性來解釋。

三、衝突規避,右側的安全感

我覺得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害怕衝突的心態。老實說,看到左側空著時,我也有一瞬間想站過去。但轉念一想,我這個彰化來的「鄉下人」,要是站到左邊,會不會被當成不懂規矩的外地人?萬一有人從後面故意推擠,或發出「嘖嘖嘖」的聲音,我該怎麼辦? (相關報導: 美國沒上榜!2025全球智商排名出爐,「台灣奪下世界第二」僅次於1國家 更多文章

社會焦慮可以解釋這個現象:我們害怕違反社會規範後被評判,甚至引發小衝突。站在右側,就像躲進群體的安全網,省去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的「從眾實驗」(Conformity Experiment)顯示,當多數人採取某行為時,個體傾向跟隨,以避免異樣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