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產業「美國製造」一定死?謝金河揭股價驚人台廠成績單:正觀望川普關稅衝擊

美國總統川普關稅大戰牽動全球政經局勢。(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盼透過對等關稅讓製造業回流美國,現正進入90天暫緩期,各國正積極與美方進行貿易協商。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近日赴印尼參訪台灣紡織、鞋業在當地的工廠,他認為,這次川普要重塑世界,想要製造業重返美國,認為全改為機器人生產就可以,但成衣及鞋業有一定的難度,都不可能在美國存活;另外,謝金河也分別談及在地台商對川普關稅影響的評估及其韌性。

謝金河先是參訪「百合」印尼廠,他指出,此次台灣的鞋業是川普關稅大刀下首當其衝的產業,但從另個角度看,包括Nike,Adidas,Newbalance等品牌大廠,若沒有台灣鞋廠隱身其後,不可能享有超高毛利率;百和如今雖不生產鞋子,但每家鞋廠卻都要用到他們的鞋材,這是成功關鍵。他認為,川普要製造業移向美國,成衣及鞋業都不可能在美國存活,從鞋帶穿孔、複雜的供應鏈及材料管理,這都不是美國的強項。

謝金河提到,至於對於川普關稅的影響,業者普遍先持觀望態度,若難逃衝擊最後會由品牌廠承擔,「這可能是台灣鞋廠的底氣!」另外,謝金河也參訪「儒鴻」在三寶壠的印尼廠,他在貼文中提到,很多人都認為紡織是夕陽產業,但儒鴻,聚陽,振大環球去年EPS都從15元起跳,儒鴻去年營收368.28億元,淨利66.4億元,Eps24.2元;多數紡織業者的股價都在10元上下,股價經常在500元以上,成績單絕對不輸高科技大廠,這要歸功於全球戰略。

謝金河指出,台灣的紡織業深耕全球,儒鴻在世界各國有18個廠,全球成衣月產能達575萬件。至於川普關稅對成衣的衝擊,儒鴻的訂單已經排到第三季末,關稅可能轉嫁終端品牌大廠,受到的影響不大。而在生產線上,謝金河表示,看到只有少數製程可以全自動化,很多工序仍然得用人工,他總結道,這些年全球成衣代工業以申洲國際規模最大,現在儒鴻追上來,競爭力愈來愈強大,這也是台商的韌性。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