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淨零排放」浪潮下,國際碳交易市場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屏東縣政府敏銳捕捉到這股綠色經濟的趨勢,積極推動農業碳匯計畫,並於車城鄉擘劃啟動一項創舉——全台科技業首例、規模廣達百公頃的人工林碳匯專案。此舉不僅將永續森林經營、碳權交易機制與企業ESG策略巧妙結合,更在本土碳匯發展的進程中,樹立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強調,憑藉著得天獨厚的亞熱帶氣候以及豐沛的潛力林地,屏東已然成為台灣推動本土碳匯與生態復育的關鍵區域。這項專案以完善的森林經營管理為核心,不僅能有效提升森林的碳吸存能力,降低碳洩漏的風險,更同步著力於打造區域性的綠色生態廊帶,進一步強化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透過此計畫,企業將能取得寶貴的森林碳權,朝向碳中和與實踐ESG目標邁進。此外,專案更計畫導入林農參與青農教育,藉此創造穩定的就業機會,並促進林業知識與經驗的傳承,為屏東的林業永續發展注入嶄新的動能。
農業處進一步說明,在台灣常見的24種造林樹種中,以屏東地區常見的相思樹和光臘樹的固碳能力表現尤為出色,這也成為屏東發展造林固碳的一大優勢。然而,現階段要讓碳權市場真正發揮其效益,仍舊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碳匯測量技術的精準度、碳權認證流程的繁瑣,以及國內市場對碳權的認知程度仍有待提升等問題。對此,屏東縣政府已著手規劃透過完善相關法規、引進科技輔助以及加強教育推廣等方式,積極提高農民的參與度,並期望能與全球碳匯市場順利接軌,引領屏東的綠色經濟邁向國際舞台。
在地的林間作業執行與管理重責,則由深耕林業多年的永在林業負責。該公司成立於1971年,早期主要承辦林務局的造林工作,後轉型為專業的苗木培育事業,如今已成為台灣最大的造林苗圃廠。2014年,永在林業更成立生產合作社,將目光投向造林計畫已屆滿20年的林班地,其作業區域廣泛涵蓋獅子鄉、牡丹鄉、車城鄉以及恆春鎮,總面積超過900公頃。這些林地中,有許多曾遭受外來樹種銀合歡的侵擾。在進行林間作業時,永在林業力求將對環境與生態的衝擊降至最低,並大量保留具有經濟價值的特殊樹種,致力於恢復山林的蓬勃生機。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與監測,森林巡守員已陸續發現越來越多野生動物活躍的蹤跡,顯示森林復育已見成效。 (相關報導: 農業碳權是什麼?如何將土壤碳匯轉為碳權?農民地主申請碳權「5步驟」一次看 | 更多文章 )
永在林業副總經理林家鼎表示,公司目前正積極與國內企業合作,透過去年公告的加強森林經營方法學來取得本土減量額度。未來,他們也不排除配合企業的需求,朝向國際碳標準如Verra及Gold Standard等抵換規範雙軌並行。自2015年起,永在林業已取得國際FSC森林管理驗證,展現其在友善環境及負責任的森林經營上的努力與承諾,並累積了豐富的實務經驗與林地管理經驗。除了致力於提高林木蓄積量、增加國產材的自給率外,在國際淨零趨勢的推動下,這項合作計畫有望為林農帶來林業經營的另一條經濟收入。為了確保碳匯成果的長期穩定與透明性,永在林業同步導入第三方監測、碳洩漏控管、碳匯資料盤查等嚴謹的程序,期盼在產官學民的共同努力下,重現台灣林地的盎然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