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時什麼都懂的學生,反而不是頂大會錄取的!教授曝光1種特質分數不到也會用

在現代教育的壓力下,許多家長往往會為孩子的學業成就而焦慮,深信一份完美的履歷能為未來鋪平道路。然而,牛津大學的招生官卻持有不同看法。(示意圖/取自pixabay)

編按:在現代教育的壓力下,許多家長往往會為孩子的學業成就而焦慮,深信一份完美的履歷能為未來鋪平道路。然而,牛津大學的招生官卻持有不同看法。在《AI世代的牛津式新五感教養》一書中,招生委員會主任透過他與學生的互動,揭示了牛津大學如何選拔那些不拘泥於常規、勇於追求真我熱情的學生。這些招生官更青睞那些擁有獨立思考能力與真誠熱情的人才,即使他們的成績未達標,也能在面試中脫穎而出,成為未來的潛力股。

在牛津大學的新生面試中,每年都會遇到優秀的學生。在過去十四年間,每到十二月的第一個星期,就是學校的面試週,而我擔任東方研究學院的招生委員會主任已有七年,看過了無數份自我介紹。我發現,私立學校的學生們會提交明顯受過指導的面試資料,在面試時一聽到面試官發問,就能夠滔滔不絕說出演練多次的回答。但是,在牛津大學,九成的面試官都不喜歡這樣的學生。

有些學生感覺好像讀完了所有的書,也有些學生信誓旦旦讀過我的書,但只要多問幾句,就會發現他們只不過瀏覽過而已。我也看過很多擁有非常厲害的獲獎經驗,資歷華麗的面試者。然而,牛津大學的教授們對於華麗的經歷並不感興趣。比起讀過一百本書,我們對於只看過一本書的人更感興趣;比起豐富的經歷和獲獎經驗,我們對於擁有深度的想法,深入研究過自身興趣的人更為好奇。也就是說,我們在尋找的,是對特定領域展現出豐富熱情的少數人才。

在一次入學面試中,我遇到了一名叫湯米的學生,我問他為什麼想在牛津大學讀書,湯米回答,因為他想成為有錢人。通常很少有學生會這樣回答,但湯米理直氣壯地述說了自己的故事。他說,家裡沒有人上過大學,他想好好讀書,把爸爸的汽車修理廠經營得更好,然後成為有錢人。他對自己想要的東西既坦率又堅定。面試官們給湯米打出的分數,比在伊頓公學等名校接受面試培訓的學生還要高。湯米以優異的成績從牛津大學畢業,現在成功地經營著事業,就像在面試時一樣堅毅、理直氣壯和幸福。湯米或許是所謂的怪胎學生,但是,這正是牛津大學在等待的人才—能夠坦率表達自己、具有膽識的人。這些人,才是未來大學、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牛津大學認為學生將來的可能性,遠比至今取得的成就還要重要。比起在良好環境受到良好教育的乖寶寶,牛津大學更想尋找的是,在艱困環境中雖沒有受到特別照顧,但只要好好栽培,就可以長成大樹、像原石般曖曖內含光的人才。為了申請牛津大學,通常需要在被稱為「A-Level」的英國大學考試中,獲得三個科目的A,但偶爾也會有分數未完全達標的學生申請。然而,這些學生被錄取的情況並不少見,牛津大學也會提供全額獎學金給家境困難的學生。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多會在成功後回到學校捐款,回饋給和自己以前處境相似的學弟妹。

和英國孩子不同的是,亞洲學生們熱衷於累積證照,似乎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希望在考試、比賽上取得客觀的分數或成果。亞洲特有的證照文化從童年就開始了。鋼琴練到徹爾尼第幾首、跆拳道黑帶、英文幾分等標準,逐漸形成了「至少要達到某種標準」的壓力,遺憾的是,這不僅奪走想像力成長的空間,而且就算取得了各種證照、考試分數,也很難真實反映出孩子的能力。為了考試而學的知識,贏不過出自興趣學習,或是累績豐富經驗而內化的知識。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想家長的角色,應該是尋找出孩子能夠真心投入的事物,並幫助他們接觸那件事。這樣一來,在某個時刻,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神奇地具備了無人能及的、真正的「力量」。

作者簡介|趙知恩

牛津大學招生主任。主修牛津大學東方研究和語言學系教授和研究韓國語言學級、兒童學和語言學。畢業於首爾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系,首爾大學語言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語言學博士。

成為雙語孩子的母親後,專注於學習雙語相關的研究和寫作。趙知恩博士曾擔任牛津大學東方學院招生主任,近期正在研究人工智能時代的語言教育。並有約30本英文著作,包括《語言之子》和《英語之子》。

責任編輯/梁溶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