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4年台灣中央銀行的「美國經常帳逆差問題之研析」報告,就已經指出美國經常帳逆差(國內儲蓄-投資)持續增加,使得美國外債高達GDP的26%。造成經常帳逆差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貿易入超所致,也就是進口大於出口。
當時台灣央行的報告警告,美國必須盡快應對這樣失衡的狀況,否則美國的債務將會持續擴大,終至財政難以負擔的險境。二十年過去了,美國的貿易狀況完全沒有改善,二十年來美國幾乎年年入超,使得經常帳逆差不斷擴大。
人民盡情消費 國債不斷攀升
根據信用評等公司穆迪的預測,美國國債到2025年止將達GDP的100%,到了2035年更將達到GDP的130%,屆時利息支出也將從總收入的9%提高到30%。推升美國國債快速攀升的原因,還有應對2008的金融危機和2020年新冠疫情的兩次量化寬鬆(QE)政策。反正美元是全球流通貨幣,缺錢再印就有了。
美國是個快樂天真的國度,美國文化鼓勵盡情消費的享樂主義。跟東方人(尤其華人)節儉儲蓄的習慣不同,美國消費者習慣「先享受,再付款」,這在金融業為了滿足消費習慣的需求,導致二次房貸崩盤的悲劇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為滿足國人高度消費(或者浪費)的需求,美國以低關稅成為消費大國。
在BBC最近的報導中,美國果醬製造商司馬克(JM Smucker)寫信給白宮,要求解決與歐盟關稅不平等的問題。歐盟對美國進口果醬徵收24%關稅,美國對歐盟進口果醬只徵收4.5%關稅。這導致美國每年從歐盟進口2億美元的果醬,而美國出口到歐盟的果醬,卻僅有30萬美元。
此外,印度、泰國及巴西等國家,對美國蘋果徵收高達4、50%的關稅,澳洲採取嚴格的衛生規定,以保護本國生產的蘋果。歐洲對美國進口汽車徵收10%關稅,美國則只對歐洲進口汽車徵收2.5%關稅。印度對美國進口摩托車徵收100%關稅,美國卻只對印度進口摩托車徵收2.4%關稅。
這種寅吃卯糧的習性,造就了美國債務不斷攀升的後果。
其次,是供應鏈的問題。
企業生產外包 培養強大對手
美國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不斷把產品外包到低工資國家。在中國改革開放後,龐大廉價的勞動力更是吸引美國企業,加大商品外包的規模。台灣的鴻海集團(在大陸叫富士康)就是搭上這一班順風車,發展成舉足輕重的大型企業。
當時還屬貧窮第三世界的中國大陸,後來成為全球不可或缺的世界工廠。改革開放才經過四十幾年時間,在美國為首的先進國家支持下,中國如今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縱使大陸人均所得跟美國還有差距,但是憑藉其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背景,已具備向美國拍板叫陣的實力。
相較於中國城市的進步發展,美國許多曾經繁榮的城市,如今卻在逐漸衰落,比如曾經的汽車大城底特律。副總統范斯出身的鐵鏽區,現在彷如第三世界的貧民窟。從范斯後來翻拍成電影的自傳裡,可以看出當地的慘狀。 (相關報導: BBC大哉問:台灣手裡還剩什麼籌碼,上得了美國的談判桌嗎? | 更多文章 )
在經濟實力的支持下,中國在國際政治和軍事領域,都已不再是四十年前的吳下阿蒙,可以在地緣政治上拉幫跟美國對抗。從川普到處恐嚇霸凌各國後,又宣稱將與習近平主席會面,北京卻始終冷處理,看得出中國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