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關稅風暴席捲全球,「亞洲工廠」成重災區!川普於「解放日」宣布徵收對等關稅,美國將對中國商品徵收34%新關稅,加上今年初生效的20%關稅,中國輸美商品的總稅率將達到至少54%。英國《金融時報》3日報導,東南亞的柬埔寨、越南和緬甸的稅率分別達49%,47%和44%,這波關稅重擊了整個「亞洲工廠」,使近年來為規避中美貿易緊張而重新配置的供應鏈再度陷入混亂。
《金融時報》3日報導,川普政府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讓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總額上升至「超過60%」,成為整個亞洲區域中最嚴重的關稅負擔。據製造商與經濟學家表示,對東南亞多國徵收「32% 至49%」的新增關稅,實則衝擊更大,直接動搖企業原本倚重這些國家作為「中國+1」第二製造基地的戰略佈局。花旗分析師在研究報告中直言:「這波關稅重擊了整個『亞洲工廠』。」
川普關稅狂潮摧毀企業部署「中國加一」戰略
自川普在2018年首次任期內對中國加徵關稅後,眾多製造商(尤其是電子業)便開始將生產轉移至東南亞及其他地區。當中最大的受益者越南,如今恐成為最大受害國:目前面臨46% 的關稅率,對美出口佔其GDP達30%,對美依賴度高於多數亞洲出口國。華爾街投資分析機構伯恩斯坦(Bernstein)指出:「這些新關稅恐將導致越南產出減少高達6%。」

川普關稅狂潮摧毀企業部署「中國加一」戰略。原本越南與其他東南亞國家,逐漸成為中國商品輸往美國的重要中轉地,越南近三分之一的新外資投資來自中國企業。新加坡華僑銀行(OCBC)分析師在報告中指出:「中國透過東協轉運出口的策略,如今恐怕不再有效,因為對越南與泰國的關稅甚至高於對中國本身的水準。」
受到最大衝擊的產品類別將是「電子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電腦與電器設備,這些品項去年佔越南對美出口的三成。同時,「服裝與鞋類」供應鏈也將受到波及——越南是美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僅次於中國。
多位業界人士表示,知名中國電子代工企業立訊精密、歌爾公司,自2018年後在越南大幅投資,為蘋果及其他跨國品牌生產,但現在可能被迫再次轉移或擴充產能至他國。例如,日本任天堂目前大量從其在越南的工廠出貨新款Switch 2遊戲主機至美國市場;韓國三星則是美國第二大手機品牌,目前「45%智慧型手機產自越南」。

印度成為「潛在贏家」:關稅僅27%,競爭力提升
部分觀察人士認為,印度可望成為此次關稅變局中的最大受益者,其商品僅遭課徵「27%關稅」,衝擊相對較小。集邦科技分析師表示:「雖然三星短期仍將越南作為主要生產基地,但預期將加速在印度擴產,以因應北美市場的需求。這波關稅壓力,將促使印度加速建構智慧型手機供應鏈並接下更多訂單。」
印度手機與電子協會(ICEA)主席莫欣杜魯(Pankaj Mohindroo)也指出,與中越面臨的高關稅相比,印度將享有短期內具競爭優勢的出口國家。但他也指出,若要成為真正的轉折點,印度須與美國完成「雙邊貿易協定」,雙方已承諾於秋季前完成第一階段協議。印度總理莫迪上月訪美期間,雙方曾承諾至2030年將雙邊商品與服務貿易額從目前不到2,000億美元提升至5,000億美元。

中小製造商雪上加霜:無處可逃
分析師指出,許多大型製造商如台灣的鴻海(全球最大iPhone代工廠)與廣達電腦(全球最大筆電代工廠),近年早已分散產能至東南亞、墨西哥與美國。自2018年以來,這些廠商陸續在美國設廠,加強在地供應能力,具備一定彈性來因應川普這波「關稅解放日」。
美銀證券台灣區研究主管表示:「即使面對美方加稅,你還是需要保留海外生產據點,因為你永遠無法預測川普下一步會怎麼走。當前政治局勢之下,每個人都需要更多靈活性。」這位主管補充,與動輒造價達300億美元、建造期數年的半導體工廠不同,智慧型手機或伺服器的組裝線,搬遷與建置相對容易許多。
與大型跨國企業相較,亞洲地區數以千計的中小企業恐將面臨更大生存挑戰。香港成衣業協會榮譽主席表示,協會旗下逾百家會員在中國設有服裝製造業務,「對美國把『中國+1』國家也列入制裁感到震驚。」他說:「製造商還能怎麼辦?他們還能去哪?」 (相關報導: 一文看懂》川普祭出「對等關稅」課54%,對中國經濟有何衝擊? | 更多文章 )
中小企業主焦急地說,許多企業原已將部分產能轉至越南、柬埔寨與孟加拉,如今卻措手不及。「很多會員早已接下數月的越南訂單,也持續加碼投資、擴產,如今被打得措手不及……若美國買主無法承擔新關稅,這些訂單很可能就會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