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節期間,許多人會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拜,以表達對先人的敬意與思念。對於年輕一代來說,掃墓的程序可能感到有些困惑,通常是家中長輩負責準備供品和安排祭拜的次序。然而,很多人會注意到墓碑旁刻著「后土」的字樣,長輩會叮嚀大家,先拜「后土」再祭祖,但對於這個名字,許多年輕人卻不太了解。
清明節掃墓,墓碑旁的「后土」是什麼意思?
在傳統文化中,「后土神」通常是指地母娘娘,與玉皇大帝並列為「四御」之一,是宗教中地位極高的神祇。不過,墓地上所指的「后土」實際上是土地公,他負責守護土地與墓地,防止邪靈入侵。因此,掃墓的時候,人們會先祭拜土地公,再開始拜祖先,並依照一定的順序燒紙錢。
土地公為何會成為墓地的守護神?關於這個問題,雖然沒有統一的說法,但最廣為流傳的民間傳說可追溯至秦朝時期,與「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的故事有關。
相傳,秦朝時,為了修建萬里長城,朝廷大肆徵召民夫服勞役,許多家庭因此被拆散。孟姜女與丈夫萬喜郎(或作韓繼郎、萬辛良等)新婚不久,便遭遇生離死別——萬喜郎被迫北上築長城,音訊全無。孟姜女日夜牽掛丈夫,擔心他在寒冷的北方挨餓受凍,於是親手縫製寒衣,踏上千里尋夫之路。
經過長途跋涉,她終於來到修築長城的工地,卻得知萬喜郎早已過世,甚至連遺體也不知所蹤。悲痛欲絕的孟姜女痛哭不止,淚水灑落在長城之上,竟使得城牆倒塌,露出一大片白骨。然而,這些骸骨堆積如山,她無法分辨哪一具才是丈夫的遺骸。
此時,一位長鬚白髮的老人出現在她面前,這位老人正是土地公。他憐憫孟姜女的深情,告訴她可以用滴血認親——只要她咬破指尖,將血滴入屍骨,若血液滲透進去,那具遺骸便是萬喜郎。孟姜女聽從指示,終於找到了丈夫的遺體。土地公進一步傳授一種復活的方法——以稻草填充屍骨,再用鮮血餵養,讓枯骨長出筋肉,重獲生命。孟姜女立即照做,並將丈夫的屍骨小心翼翼地抱起,準備帶下山續命。
然而,讓死人復生違反天道,土地婆得知此事後大為驚恐,害怕土地公因此觸犯天條遭受懲罰,於是趕忙勸阻孟姜女。她謊稱抱著屍骨行走容易摔倒,若屍骨摔碎便無法復活,建議孟姜女改為用背的方式攜帶。孟姜女雖然心生疑惑,但土地婆發誓「若我騙了妳,土地公便永世守護萬喜郎的墳墓。」
孟姜女最終聽信了土地婆的話,將萬喜郎的遺體背起來繼續走。然而,山路崎嶇顛簸,骨骸最終震碎,無法復原。孟姜女再次悲痛不已,每日以淚洗面,哀哭聲直達天聽,驚動了玉皇大帝。萬喜郎的亡魂向玉帝訴說,指責土地公與土地婆欺瞞孟姜女,害得他無法復生。
玉皇大帝得知事情的來龍去脈後,降下懲罰,命令土地公從此負責鎮守墳墓,保護亡魂安息。這個傳說流傳至今,也成為人們祭祖時,會先祭拜土地公的由來。 (相關報導: 出嫁的女兒還可以回娘家掃墓嗎?民俗專家破解傳統禁忌,做到這3件事就不會對祖先不敬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梁溶珈
【民俗說法不代表本站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請勿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