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消費主義社會的暗面,一股針對全球最富有企業之一的報復性竊盜行為正悄然蔓延。根據《Business Insider》最新深度報導揭露,多名消費者公開承認,他們有意識地針對亞馬遜及其旗下品牌從事小型竊盜行為,將此視為對億萬富翁傑夫·貝佐斯的一種政治抗議。
《Business Insider》記者艾蜜莉.史都華(Emily Stewart)於3月27日發表了題為〈反亞馬遜復仇者的崛起〉的調查報導,記錄了十多位自稱「道德有爭議」的消費者如何針對貝佐斯旗下企業實施竊盜行為。這些受訪者將自己的行為描述為一種「羅賓漢式」的反抗,認為他們只是「劫富濟貧」,而這裡的「貧者」恰好是他們自己。
全食超市成為「報復性竊盜」重災區
受訪者的犯罪動機並非單純源於經濟困境,更多是出於對貝佐斯個人的不滿情緒,包括對其商業手法的批評,以及對貝佐斯近期政治立場變化的反感。史都華在報導中為所有受訪者使用化名,以保護他們免於可能的法律後果。
住在華盛頓特區的20多歲公關從業人員「Lee」向記者透露,他經常在亞馬遜旗下的全食超市(Whole Foods)從事他稱之為「俠盜獵車手式」的竊盜行為。「如果億萬富翁可以剝削我,那我撈一點回來也沒什麼吧。」他辯解道。
根據報導,Lee的竊盜手法多樣化,包括「在熱食吧作弊磅秤、順手拿走調味料,或者在自助結帳時只掃描兩粒檸檬但實際拿走四粒」。當他向母親坦承這些行為時,甚至嘗試以「亞馬遜的市場壟斷、貝佐斯的龐大財富,以及他對《華盛頓郵報》的操控」來為自己開脫。
「企業抗議」的多樣形式:從小偷小摸到退貨詐欺
報導指出,貝佐斯近期在《華盛頓郵報》的決策引發了極大爭議。作為這家知名報社的所有者,貝佐斯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拒絕讓報社為任何候選人背書,並在唐納德·川普勝選後,於12月前往佛羅里達州的海湖莊園(Mar-a-Lago)與準總統會面。
今年2月,貝佐斯宣布對《華盛頓郵報》的評論版面進行重大調整,強調「個人自由與自由市場」的重要性。這一系列行動被某些政治光譜的人士視為立場轉變,進而激發了更多針對其企業的報復行為。
30多歲的非營利組織工作者「Carson」告訴記者,他習慣把煙燻鮭魚偷偷塞進筆電包裡。一年下來,他估計通過在全食超市的竊盜行為省下約1000美元的雜貨費。「很容易把他(貝佐斯)當成雷克斯.路瑟(超人漫畫中的禿頭反派)。」Carson表示,「在這個奇怪又去人性化的系統裡,到底誰才是受害者?」
報導揭露,Carson的「抗議」並不限於實體竊盜,他還會利用亞馬遜的退貨政策進行所謂的「借用」,例如從亞馬遜購買價值1000美元的裝飾品,使用後立即退貨。
另一名30多歲、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受訪者「Jimmy」則把自己比作「退貨界的蝙蝠俠」。他表示,他對貝佐斯沒有特別的情緒,但他不認為用亞馬遜的新遊戲手把來替換自己壞掉的舊手把有什麼值得內疚的。「我們都知道這家公司賺多少錢,他們才不會在乎這70美元。」他說。
零售犯罪將為社會帶來負面效果
史都華在報導中指出,這些零星的竊盜行為並未能實現受訪者們所期望的社會變革,反而可能帶來一系列負面後果。企業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竊盜問題,開始將商品放入玻璃櫃中保護,這使得消費者的購物體驗變得更加不便。
此外,普遍的竊盜行為也可能導致企業提高商品價格以彌補損失,讓所有消費者共同承擔少數人違法行為的後果。對於退貨詐欺,企業可能會收緊退貨政策,使得真正需要退換貨的消費者面臨更複雜的程序。
報導還提到,這些自我標榜為「抗議者」的人選擇性地忽略了貝佐斯的慈善事業等正面貢獻,將其完全妖魔化為企業惡霸的形象,這種簡化的敵人形象使他們更容易為自己的行為辯護。
截至發稿時,亞馬遜與全食超市尚未對此調查報導發表任何官方回應。美國零售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零售犯罪已成為行業面臨的重大挑戰,每年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這種以政治抗議為名的竊盜行為恐將使問題更加複雜化。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
‧ 多元暴虐─當性感代名詞成為霸凌對象 (相關報導: 「新部長的任務,就是讓自己失業」 川普政府推動廢除美國教育部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