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調查局(FBI)3月28日突擊搜查印第安納大學華裔教授王曉峰(Xiaofeng Wang)位於印州的住所,並「拒絕透露」搜查理由。香港《南華早報》指出,這起突擊行動令人想起川普第一任期的「中國行動計畫」,打擊涉嫌間諜行為的在美華人。然而,對華裔美國學者大刀闊斧的「抄家」行動,恐怕已經威脅到學術自由。
王曉峰是誰?為何遭到搜索?
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報導,印第安納大學是在3月28日解聘資訊工程學系的教授王曉峰,同天,FBI與國土安全部也搜查了他與太太在印州布盧明頓(Bloomington)和卡梅爾(Carmel)的兩處住所,並且帶走若干物品。當FBI探員搜查王曉峰在卡梅爾的房產時,曾參與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聯邦刑事調查的律師也在裡面。FBI發言人表示,法院對28日的搜索開出搜索令,但當局並未透露這次行動是為了查什麼案子。
CNBC指出,印第安納大學也拒絕透露解聘王曉峰的原因,但他已在大學任教二十年,並且取得終身教職。根據印州大學網站公告,王曉峰的學術表現相當卓越,他更是總額近2300萬美元研究計畫的主持人,對現實系統安全分析、生物醫學隱私數據方面的研究在學界深具影響力,也得到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衛生院、陸軍研究辦公室以及業界的支持。
王曉峰原定今年8月開始指導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課程。然而,點擊進入學校官網的王曉峰介紹,顯示的訊息已經變成「您所查詢的個人檔案已非該學院的啟用帳戶」。印大的資訊學教授坎普(L. Jean Camp)31日表示:「有人告知我,王曉峰目前還在美國,尚未受到任何指控,且狀況良好。我也完全理解在官司還不確定的狀況下,王曉峰不願與任何人交談。」
對於王曉峰無端遭到解聘與搜查,美國大學教授協會布魯明頓分會31日致信印州大學,抗議其解聘決定並未經過一般程序,亦即校方並未按照規定發出解聘通知,學院審核委員會甚至不曾舉行任何聽證會。
UPDATE: The Bloomington chapter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has sent a letter to the IU provost opposing the termination of Professor Xiaofeng Wang without due process required for tenured faculty. FBI searched Wang's Bloomington & Carmel homes Friday. pic.twitter.com/1hlyeDYCKz
— Rich Nye (@RichNye13) March 31, 2025
中國行動計畫2.0?
《南華早報》指出,這次突擊搜查王曉峰的行動,令人想到川普第一任期的「中國行動計畫」(China Initiative)。從2018年起,川普政府宣稱要打擊中國的經濟間諜,最後卻讓華裔美國學者風聲鶴唳、深受其擾。根據這項計劃,美國司法部曾調查數千名涉嫌隱瞞中國背景的科學家。然而,大部分案件卻因證據不足最後遭到撤銷,等於是擾民又白忙一場。「中國行動計畫」2022年也被時任總統的拜登(Joe Biden)取消。
史丹佛大學去年7月發表一項研究指出,「中國行動計畫」是近年來華裔科學家大規模外流的「顯著推力」。《南華早報》稱,這項計畫造成深遠的破壞,包含摧毀學術生涯、干擾學者研究與生活,甚至對科學界造成寒蟬效應,更讓中美研究合作窒礙難行。
中國媒體《觀察者網》指出,這項計畫讓美國情報機構「憑空捏造中國學術間諜」,進而「大興冤案」。例如2019年第一位因「中國行動計畫」被起訴的華裔教授——堪薩斯大學工程學教授陶豐(Feng Tao)。2024年7月,因為證據不足,陶豐被指控的10項罪名全部被撤銷。陶豐進而對大學提起訴訟,稱該校「積極配合川普的獵巫計畫」,導致他的生活、工作、聲譽與財務陷入混亂。

先進領域科學家恐成下一目標
《南華早報》指出,這次對王曉峰的突襲行動,讓華裔美國科學界再次被川普的政治調查陰影籠罩,陷入「中國行動計畫2.0」的擔憂。
一位在美國國家衛生院工作的華裔生物學家表示,王曉峰的案件讓美國華裔科學家再次感到「一陣更深的寒意」,他說:「尤其是那些在人工智慧、電腦科學與半導體等敏感領域工作的科學家,未來將成為被調查的目標」。 (相關報導: 美國大選》華裔科學家淪為強權角力的替罪羊!連美國政府都承認錯誤,但「中國行動計劃」恐死灰復燃 | 更多文章 )
中國媒體《觀察者網》指出,認為越來越多的頂尖科學家選擇回到中國任職,出現一股「加盟潮」。一位離開西方國家、回到中國的知名數學家丘成桐去年12月向《觀察者網》表示,美國政府的嚴重歧視導致人才外流,對美國來說是不幸的,因為這會削弱他們自身的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