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日前呼籲川普與習近平應該趕快碰面,「為的不是關稅、貿易和台灣之類的老掉牙問題,而是兩個最接近實現通用人工智慧的超級大國,應當合作建立一個超級AI電腦的全球信任與管理架構」。不過在《紐時》北京分社社長柏凱斯(Keith Bradsher)看來,佛里曼的建議可能有些脫離現實,因爲北京正是為了關稅戰一事,小心翼翼地拿捏何時該與川普見面—AI應該不在美中的考量清單裡。
根據柏凱斯31日發自中國的最新報導,中國政府目前對於「川習會」的舉行謹慎以對。即便川普在華府已經釋出善意,表示願意盡快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北京的中國官員與專家也認為,鑑於川普咄咄逼人的貿易和外交政策,中美領導人舉行會晤是中方與美國全面重啟關係的重要前提—不過擺在眼前的事實卻是,安排「川普會」確實比想像中還要緩慢而困難。
本月稍早訪問北京的共和黨參議員史提夫·戴恩斯(Steve Daines)正是川普的非正式代表,希望為「川普會」投石問路、奠定基礎。他在訪中期間見到了主管經濟政策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不過戴恩斯給出的「川習會」時間卻比許多媒體的報派時間還要晚得多,因為他對媒體表示,「川普會」可能會在今年年底(而非今年的4月或6月)登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對於「川習會」何時舉行的提問,以傳真回應「目前沒有可以發布的消息」。
柏凱斯指出,過去一週接受採訪的中共官員和政府顧問,對於川普在關稅、格陵蘭、烏克蘭等問題上的快速動作感到驚訝,川普在白宮對待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的態度也嚇了他們一跳。他認為就是這個緣故,北京對於峰會安排更為謹慎。加上川普即將宣布新的對等關稅,在雙方沒有談妥可能的美中協議(或者說川普究竟願意接受什麼條件)之前,中國官員對於「川普會」也不願多談。 (相關報導: 賴清德為何此時提出「拒統17條」?紐時:趁「川習會」尚未登場,台灣總統判斷北京不敢造次 | 更多文章 )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今年2月曾經隨同非官方代表團訪美,見了許多美國官員和專家。吳心伯表示:「中方認為,川普政府還沒有真正想清楚要如何與中國打交道並達成協議」、「中國方面想等待美國政府發出更具建設性和理智的信號。」此外,兩名熟悉美中談判情況的中國專家指出,「川習會」可能會在今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期間登場,這也代表習近平與川普將在紐約碰面。但這兩位專家也表示,他們沒有把握屆時「川習會」真的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