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在3月26日推出最新「吉卜力風格的生成圖像功能」,引發全球網友熱議,紛紛使用ChatGPT來生成照片,就連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也將自己的頭像,換成了吉卜力風格的圖像,在全球社群平台掀起一波「吉卜力化(Ghiblification)」熱潮,也引來藝術與法律界對於AI著作權爭議的再度關注,引發外界質疑OpenAI是否涉及侵權。近日網路上更流傳一張代表吉卜力的法律代理公司公告,對此,吉卜力工作室也回應了,「沒有發送過這樣的警告信」。
事實上,ChatGPT早已可以生成如「飛天小女警」、「櫻桃小丸子」等AI繪圖,此次OpenAI推出吉卜力風格,如何掀起版權爭議?
「吉卜力風 AI 創作應停止」公告瘋傳,吉卜力回應了
近日,網路上對於OpenAI在3月26日推出最新「吉卜力風格的圖像」引發熱議,不少公眾人物也紛紛嘗試新功能,不過,也引來了藝術與法律界對於AI著作權爭議的再度關注。近日社群軟體X(前推特)上流傳自稱是由代表吉卜力的法律代理公司寄出的假警告文,由一款名為「Gib」的海外 AI 應用程式發出通知。
根據日媒《 J-CAST》報導,警告內文中可見,其指控生成吉卜力風格的圖像,文書上方還附有類似龍貓的插畫以及「STUDIO GHIBLI, INC.」的標誌,不過,細看之下與吉卜力的官方LOGO其實差距甚大,警告文中標註的郵件地址,實際上根本也是不存在,不過,仍有不少網友相信是真實的,並且認為吉卜力採取行動了。
《 J-CAST》指出,該貼文於3月28日由一名海外用戶發布,並表示,「我收到了吉卜力的停止命令」以及「AI 創作者不應該受到懲罰,應該得到保護」。
有消息指出,這個發出假公告的帳號,同時也是發布「Gib」應用的人,整起事件就有人推測,可能只是想要為自己的應用程式炒作話題。
「吉卜力風 AI 創作應停止」公告。(圖/取自X)
吉卜力工作室否認:沒有發送過
根據日媒《 J-CAST》及《NHK》報導,吉卜力工作室相關人士28日接受J-CAST新聞採訪時表示,「沒有發送過這樣的警告信的事實」,證實了警告文的虛假性更加明確。
OpenAI吉卜力風格,如何掀起版權爭議?
事實上,ChatGPT早已可以生成如「飛天小女警」、「櫻桃小丸子」等AI繪圖,議推出也引起大眾爭相嘗試。不過,為何此次的「吉卜力風格」,卻讓OpenAI一度面臨翻車的版權危機與撻伐?
宮崎駿曾對AI 生成動畫直言:對生命的侮辱
事實上,2023年上映的《蒼鷺與少年》有使用一部分的CG技術來呈現,宮崎駿之所以在2016年的影片中直言「徹底厭惡、這是對生命的侮辱」,是因為僵硬動作的喪屍AI動畫作品怪異蠕動著,「沒有痛覺、沒有『保護頭部』的舉動、人性」,讓他講出了,「他連什麼是痛苦也完全不懂吧,就不要說別的了,我覺得徹底厭惡」。
AI可以畫出宮崎駿作品中的靈魂嗎?
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風格,一直是以溫暖和奇幻且充滿細膩手繪質感為特色,吉卜力製作人鈴木敏夫在 2020年的訪問中有曾說,「我們仍然手工繪製所有的畫面,因此完成一部電影需要更多時間」。
在宮崎駿創作的過程中宮崎駿在一個NHK的紀錄片中受訪提到,「拍電影是為了傳遞世界的美麗,從未被注意到的美麗」。
宮崎駿不會為了迎合觀眾而刻意誇大,角色的反應必須貼近人類,在宮崎駿評論一個關於擁有僵硬動作的喪屍AI動畫作品中就說,「每天早晨都會去看一位身障的朋友,他連和我擊掌都有困難,手很僵硬伸向我,無論是誰創作了這個,他連什麼是痛苦也完全不懂吧,就不要說別的了,我覺得徹底厭惡」。更沉痛的說,「我感覺我們正接近時代的末日,我們人類正在對自己失去信心」。
在宮崎駿的動畫中,呈現生命的概念的敬畏與細膩的觀察,無論是戰爭、傷痛,堅守著對「人」與「自然」的尊重,又或是寄情於動畫中的故事,都更貼近「人性」,宮崎駿也在訪談中說過,「人類會喘、會痛、會害怕,動畫不應該讓小孩子誤以為不會受傷是常態」。
吉卜力工作室一個月僅能生成5分鐘動畫
吉卜力工作室於1985年6月成立,由動畫導演宮崎駿、高畑勳,德間書店的編輯鈴木敏夫及社長德間康快等人所創辦,目的是作為宮崎駿與高畑勳兩人能夠方便製作動畫片的場所。
事實上,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一直以來幾乎都是以堅持傳統的手繪作畫方式,宮崎駿一向認為「繪畫在紙上是動畫的基本」,例如2001年的《神隱少女》,用了14萬張手繪稿。而後,就算數位發展越來越普及,仍是由宮崎駿製作分鏡,動畫師一張張手繪草稿,再以數位方式色彩調整與CG輔助,宮崎駿也曾為了《魔法公主》的製作進度,使用過電腦繪圖填色來輔助他的傳統動畫電影,但後來在執導《崖上的波妞》時,宮崎駿又解散了電腦動畫部門。
4秒動畫花上了15個月製作
以《崖上的波妞》為例,宮崎駿幾乎是一朵一朵地畫出每朵浪花,堅持表現出新型態的浪花。日本動畫界目前使用的浪花描繪手法就是宮崎駿在《未來少年柯南》發明的,廣為流傳後已經被沿用了幾十年。
以2013年電影《風起》為例,其中一段僅4秒、描繪人群流動的鏡頭,由動畫師山森英司耗時1年3個月完成。
AI技術可以取代效率、模仿風格,卻無法取代情感
事實上,到2023年吉卜力推出的《蒼鷺與少年》,宮崎駿仍耗巨資請來至少60位動畫師進行手繪製作,而宮崎駿本人則是親力親為以手繪方式完成了分鏡稿的工作,在《蒼鷺與少年》的動畫劇情中,更出現了「學我者死」一句,構思故事時,更讓宮崎駿說出,「我的腦子似乎壞掉了」、「你覺得我應該創作出那樣的故事嗎」、「我這輩子第一次感到迷失自我」,從不少的宮崎駿紀錄片中,都可見宮崎駿在製作作品時,時而焦躁時而煩悶,在創作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心力與思考、情感,這更是許多創作者的寫照。
藝術創作權和AI創作如何取得平衡?
不少網友直言,「創作權保護的是具體作品,不是風格。AI模仿畫風就說是抄襲,等於否定所有藝術的學習過程」、「我覺得那些平常沒在畫圖的人使用AI生成不是致敬,更不是所謂用科技強化繪圖技能增加產出效率,只是非常不尊重原著而已」、「如果能快速生出一個要經歷長達10多年歷練脈絡才有的風格,不用花時間理解跟培養的美學,這就是那些合理化AI創作技術想法的人,快速、方便、輕鬆。風格是要花時間堆疊累積而來,如果不正視這些問題,未來即將不在有新的風格跟可能出現。應該要理解一下宮崎駿早期從風之谷開始花了多少努力跟時間才奠定了自己的風格,及宮崎駿的世界觀,用AI去呈現吉卜力的風格而成為濫用風格就會讓吉卜力風變的更沒價值,沒經過創作者同意,進行資料庫的行為,對吉卜力風,對宮崎駿這位創作者而言,已經到冒犯的地步了」。
藝術家 Karla Ortiz 批評 OpenAI「剝削藝術家的心血」,指控利用吉卜力的名聲、作品與品牌形象推銷自家產品,形容這做法是「侮辱」與「剝削」。
也有網友認為,「AI 工具本身並無罪,關鍵在於如何使用。如果 AI 只是輔助個人練習、構圖參考,而不是用來直接複製某個風格,那它仍能成為創作的幫手。但當 AI 變成一種『抄襲捷徑』,取代了藝術創作的學習與探索,這種風潮就值得警惕了」。
OpenAI宣布將暫時限制生成速率
社交網站上充斥著由4o生成的吉卜力風格圖像,一度讓ChatGPT當機無法生成圖象,再加上引發了版權疑慮,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已宣布將暫時限制生成速率,而且關閉某些生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