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口連續14個月呈現負成長,根據國發會最新推估,2031年死亡人數將達22萬人,幾乎是出生人數(11萬人)的兩倍。隨著高齡化社會快速發展,台灣正式步入「多死社會」,然而各地的殯葬設施卻無法應付這場即將到來的死亡高峰,許多縣市甚至傳出「死無葬身之地」的窘境。
台灣殯葬設施不足問題有多嚴重?
隨著死亡率逐年攀升,殯儀館、火化場、納骨塔等殯葬設施嚴重不足,導致喪禮安排困難,甚至有家屬苦等多日仍無法火化。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楊國柱指出,台灣的殯葬系統正在面臨巨大挑戰,甚至已經出現類似日本的「遺體飯店」模式。
所謂「遺體飯店」,即家屬在殮房旁租用房間,陪伴逝者直到火化,但這樣的做法在台灣卻多屬違規。
根據內政部研究報告,多數縣市的殯葬設施已經不敷使用,或未來15年內將面臨不足,以台北市為例,目前殯儀館數量勉強足夠,但未來恐怕將供不應求;新北市則已面臨殯儀館空間不足的困境,火化設施也即將不敷使用。這些問題若未及時解決,恐怕將引發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多死社會」有多可怕?台灣將步上日本後塵?
「多死社會」並非空穴來風,日本已經是全球最典型的案例。根據日媒統計,日本每年有數萬名老人孤獨死,政府甚至開始將廢棄便利商店改造成小型殯葬會館,或是將飯店改建為「遺體飯店」,專門供家屬短期守靈。然而,台灣社會對死亡話題仍然極為忌諱,導致殯葬設施的興建阻力極大,甚至在各地引發居民抗議,阻擋新殯儀館的建設。
此外,受中華文化影響,台灣喪葬習俗講求「吉日良辰」,這讓特定時期的殯儀館、火化場人滿為患,甚至造成「大排長龍」的現象。然而,當死亡人數以倍數增加時,這種問題將更為嚴重,殯葬業者已經開始警告政府,未來若不積極擴建設施,恐將無法應對即將到來的死亡潮。
如何解決「殯葬荒」?
面對「死無葬身之地」的困境,殯葬業者與學者皆提出應對方案。例如,將火葬場改建為多層立體建築,提升空間利用率,或是讓納骨塔與公園共存,將其設計為「生命園區」,減少民眾對於喪葬設施的抗拒。
南華大學副教授楊國柱建議,政府應該與居民協商,讓「生命園區」不僅僅是供逝者安息之地,而是結合運動場、腳踏車道、藝術裝置等多功能設施,使其成為社區的一部分,以減少居民的抗拒心理,此外,政府應該鬆綁法規,讓部分私人會館合法化,緩解殯葬資源的短缺。
然而,中華民國葬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徐朝輝則認為,這些方案雖然可行,但只要政府一提出新設殯葬設施,就勢必會遭遇附近居民的強烈反對,許多政治人物為了選票,往往不敢違抗民意,這讓殯葬改革變得困難重重。
政府該如何超前部署?
隨著台灣正式步入「多死社會」,政府勢必要超前部署,否則殯葬設施不足的問題將會造成社會動盪。專家建議,政府應該採取以下措施:
擴建現有殯儀館與火化場:將現有設施立體化,提高使用效率,減少新建設施遭遇的反對聲浪。
鬆綁法規,讓私人殯葬業者進場:目前許多殯葬會館都屬於「灰色地帶」,政府應該建立完善的法規,讓這些會館合法化,提供更多選擇。
改變社會對死亡的刻板印象:透過推廣「生命園區」概念,讓殯葬設施不再被視為晦氣之地,而是社區的一部分,減少居民抗拒心理。 (相關報導: 台灣老人的下一個困境…「殯儀館拒收」里長被迫伴屍5小時!台南單月3起孤獨死 | 更多文章 )
科技化簡化喪禮流程:許多傳統喪禮繁瑣且噪音過大,未來可導入科技應用,例如線上追思會、數位紀念館等,減少對社區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