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台灣錯過很多機會,台灣身處亞洲中心,東北亞與東南亞與中國大陸沿海往來的中心,地理位置絕佳,但是最後亞太金融中心或是物流中心被香港新加坡拿走,手機品牌被三星拿走。川普知道巴拿馬的重要性,台灣當年卻忙著藍綠惡鬥錯失了物流與金融中心。更離譜的是,當年台灣筆電與桌機已經是世界第一,宏碁品牌甚至曾經也是世界第一,HTC也曾經聲勢浩大,通路與製造優勢無人能敵,拿下手機市場,應該也是十拿九穩。
但是卻眼睜睜的看著手機崛起,台灣一盤散沙,被各個擊破,政府毫無作為。被蘋果超越也就算了,山姆大叔畢竟是大哥,被三星超越就沒有道理了。政治人物如果每天只知道蓋捷運發包工程挖水溝修水電,甚至慘到只會搞藍綠惡鬥只懂選舉戰術,卻不懂產業與國家方略,那當然國力總有一天會被耗盡。
過去錯過的機會,都可以回推到某個關鍵時刻的關鍵決策。二十年後,回顧今天台積電的赴美投資,就是一個重大決策的關鍵時刻,歷史性的一刻,攸關台灣未來國力的興衰,甚至比核電的決策更重要,且聽筆者娓娓道來…..
回顧李登輝的N-1與戒急用忍
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對LCD產業設下N-1政策,看似正確,事後諸葛來看,卻造成面板五虎變成兩隻病貓,當年第一個投資LCD的華映,曾經是大同集團的金雞母,如今已經屍骨無存。主要原因就是出在政府並不瞭解該如何幫忙,幫了倒忙。 當年的LCD說白了就是軍備競賽,台灣挾著電腦製造的壓倒性優勢,往上游發展關鍵零組件,當然有一定的優勢,因此有如相撲大賽,台商拼命擴廠,想把競爭對手擠出土俵。
因此,即便LCD的製程技術要跟國外技術移轉,即便相關專利要付費授權,即便生產設備要跟美日購買,台灣還是投資不手軟且能夠快速茁壯。但是這樣的優勢,並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金量,如果還沒有辦法搶到市占率,最後的下場就是產業逐漸凋零。華映的垮台,代表的是台灣國力的改變(至少也等同斷了一掌),但是新聞媒體的報導,甚至不如一則誹聞的熱度,行政院長也沒有太多關心,有如晉惠帝般的外行,這就是台灣過去幾任總統的產業政策表現。
但是老天幫忙賞口飯吃,台灣居然冒出了一個台積電,台積電的出現,檯面上的功勞,全部給了李國鼎、孫運璿、張忠謀,但是讀者可以想想看,那為何台灣其他產業,如工具機、汽車、電影、音樂、醫藥、化妝品、航太、甚至概略來說,可以說台灣除了台積電之外,其他產業都不怎麼樣,這背後必定有某種特殊原因才會造成這種現象。
光電產業與晶圓代工產業的差異
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歷史給了台灣一個機會,當全亞洲都還在風雨飄搖的時候(韓戰、越戰、文化大革命),歐美工業革命的果實開始往亞洲擴散的時候,台灣因為與日本的特殊關係,跟隨在日本之後,開始變成世界工廠,有如二十年前的中國與今日的越南。台灣曾經是世界電腦製造(品牌也曾有一小段風光)大國,自然開始往電子業上游發展,關鍵零組件就是半導體(晶圓代工、DRAM)與光電零組件(LCD、LED、DVD、TOUCH PANEL、SOLAR CELL…)。
早期的發展,幾乎台灣所有的高科技廠商策略都是相撲大賽或軍備競賽的競爭概念。也就是沒有太大技術含金量,設備跟國外買,製程花錢跟國外技術移轉,上位專利還要支付專利授權金,因此最後幾乎所有產業的下場都不好,最主要有幾個原因
1. 中國與韓國政府用不公平的補貼策略扶植國內特定產業,台灣的軍備競賽在土俵上遇到了更大的胖子。
2. 光電產業背後並沒有莫爾定律一走三十年,產品並沒有某一個物理特徵可以讓產品可以不斷變強,很容易遇到物理極限就限制住製程發展。
3. 最重要的是除了晶圓代工之外,其他光電產業都是標準規格產品,製程也都是20-30μm, 與半導體的2-3nm差了1萬倍,主要製程大概也就5-6道,是因此製程挑戰難度與半導體完全不同,造成無法學晶圓代工用製程良率防身或勝出。
4. 光電產業(包含DRAM)應該走新原理、新材料,最差也要走新結構,捨棄單靠製程良率勝出的策略,可惜這條路也相當困難,有如要拿諾貝爾獎,除了要有實力外,有時候也要有點運氣,這方面是台灣的弱項,尤其是講究快速投資獲利的台灣老闆的弱項。
5. 光電產業想要打敗土俵大胖子唯一的勝出可能,就是用新的高科技設備與創新的生產流程將現有成本降低一半,可惜這一點也是台灣的弱項,台灣高科技設備產業有如真空狀態,台灣檯面上的前段製程設備廠營業額約10億台幣,與國外動輒幾百億或是美商應材的7000-8000億營業額相比有如小蝦米對大鯨魚,筆者努力了十幾年,整個生態還是改變有限,仍在努力中。
但台積電早期也是相撲大賽概念,不斷資本支出與擴廠,技術也是跟國外合作,設備與材料都跟國外買,也是代工,台灣只搞製程良率,但是為何卻與光電產業、DRAM命運天差地遠,原因主要如下
1. 晶圓代工是客製化製程沒有標準產品,誰能在最短時間內將IC電路做出來且提高良率降低成本,並開出產能,這是決定客戶下單的重要關鍵,與光電產業的標準產品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戰場。
2. 半導體製程不斷微縮,製程又長動輒一個月的生產流程,經過上百道製程,因此製程是製造技術中最困難的關鍵,甚至高於設備技術。
3. 台灣的高階人才不論是醫生或是工程師只要薪水高有許多人願意輪大夜班,隨傳隨到。再加上台灣其他產業都不太好,造成台灣集中所有資源(人才、電力、土地、免稅、水)於一個產業的奇特現象,這是其他國家沒有的現象,或是說其他國家還有其他更有趣又不需要輪大夜班的產業可以去,例如美國、日本、韓國、中國都有影視產業或是能源、飛機與汽車產業,唯獨台灣產業分佈比重十分偏食。
台積電的功與過
台積電在台灣特殊的產業背景下,得以用上駟對下駟,台清交成碩博士顧機台,顧出一片江山,但是38年來卻沒有讓台灣上下游產業蓬勃發展,春風只有局部滋潤到在台積電爆肝上班的科技新貴,造成繼捷運之後的房地產奇蹟,年輕人更買不起房,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台積電每年的資本支出7-8成用於先進製程設備,再加上外資持股比例也是7-8成,也就是台積電賺的錢7-8成都進了外資的口袋,7-8成的資本支出都到了國外。
台積電也沒有培養出太多台灣的供應鏈體系,也沒有協助台灣電子品牌闖出一片天,台積電與鴻海相加,不論是營業額還是利潤,賺的都比TOYOTA 、三星還多,但是在台灣,你還是感受不到這兩家企業對於台灣的貢獻,甚至台灣電子業掌握了上下游所有製造業與關鍵零組件,推不出品牌就算了,大多數的傳統製造業也感受不到這兩家公司的好處,經常三不五時放無薪假講得震天高的矽盾呢?
總統賴清德(左)、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右)6日於總統府召開記者會。(顏麟宇攝)
在共軍不斷越過中線時,也沒有被拿來當作籌碼慢慢釋出跟中共談判讓中共不要在拿著槍指著台灣,現在卻一古腦就放給美國(假設台積電不會學郭董忽悠川普),免費贈送,矽盾當場瓦解,甚至再拿台積電去當籌碼跟中共談,只會被獅子大開口。矽盾還有一個迷思,就是沒有發生戰爭前的確有價值,是談判很重要的籌碼,一但發生戰爭後,搞不好就會變成矽彈。也就是烏克蘭被侵略,除了少數國家之外,大家都是同情烏克蘭。
但是台灣發生戰爭,就有可能出現東漢末期各地軍閥都是譴責董卓亂政,但是大軍開到了皇帝腳下卻不殺出,骨子裡反而希望東漢徹底滅亡,保留實力從中圖利。至少美國、韓國、日本這些半導體大國,都有可能有這樣的動機,台灣千萬別太驕傲,把矽盾看的太可靠,而忘了其他長期抗戰的能力。
台積電的赴美投資的邏輯分析
因此矽盾最大的價值就是在戰爭前,台積電與台灣政府直接把籌碼就丟出,殊為不智,台灣當然不可能偏中,頂多就是不刺激中共,唯一能靠的就是美國、日本,而台灣吸引美日手上唯一的籌碼就是矽盾而非民主,但是反共並不代表就要全面將所有籌碼毫不保留的丟給美國或日本,這是政客為了選票的二分法,聯結世界所有友好國家面對敵人,當然就是要保留自己的價值,甚至許多父母面對自己的兒子都不願在生前就掏心掏肺先將遺產過戶給兒子,遑論外人。
台積電一下自就將籌碼全部丟出的邏輯就是有欠考量最少最起碼,台積電就算不認為可以拿矽盾要脅美國在軍事與外交方面給予台灣幫助,那最少也要在一廠補助沒有到手前,停止二廠的興建。否則台積電未來勢必要面對日本與歐洲的大小眼質疑,讓台灣最好用的矽盾籌碼變成抱怨的來源,這一步棋下錯,造成後面難以弭補,怎麼看都是錯誤的一招。
台積電對美投資有利於擴大與競爭對手差距?
也就是台積電近五年的獲利(4.57兆)就全部都拿去投資(4.76兆)還有點不夠,台積電目前資本額約0.25兆台幣,平均每年的投資金額將近是資本額的四倍每一年都是如此大膽投資,這在其他公司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種投資法必須有一個前提,也就是每年的投資都必須保證”來年”都能夠”立刻馬上”產生營業額並賺錢(技術不能出錯連延遲都不行、市場不能不如預期、資金要周轉的動),如果有一年的投資全部虧損,那就是賠掉四個資本額,市場上幾乎沒有這麼冒進投資的公司,台積電就是一個傳奇。
而台積電積極與勇敢的大舉資本支出投資美國,還必須建立在一個前提,就是2nm以下的投資,千萬一定要有9成以上的把握,否則推論這樣的投資邏輯,未來就必定會造成三星與intel望塵莫及? 甚至已經聽到了兩家公司的哀號? 或許都太過於樂觀。
3nm使用FinFET(鰭式場效電晶體)結構,也許台積電都有把握,但是2nm與更微縮的製程開始採用GAAFET(環繞式閘極技術)結構,良率是否還能夠維持3nm前的表現,正是成敗的關鍵,就算2nm良率還是超越競爭對手,但是如果成本與表現不如過去的3nm,那市場是否就會全部投入最先進、最貴的製程,先進製程的投資能否獲利,就還難說得很台積電過去的投資就已經很大膽,去美國投資先進製程,比放在台灣風險更大更不好掌控,除非魏哲嘉心中真的有滿滿的把握,否則這麼大膽的投資,當然不是大好就是大壞。
台積電已經大到不能沒有社會責任與國家安全意識
以2024年為例,台積電營業利率約41.6%,EPS賺了45.25元,其中拿出17元出來配息,這當中7-8成都進了外資口袋,然後台積電還要再拿出45元做下一年度的資本支出,因為台積電最近五年的資本支出幾乎等於營業淨利,從此角度來看,台積電每年流出的錢最糟糕狀況是(45.25+17)*0.8=49.8元,已經超過淨利益45.25元,也就是營業額的41.6%。也就是,就算台積電號稱很會賺錢,但是其實仍是走在鋼索上。甚至從現金流來看,就算投資是在台灣建廠,但是資本支出與配息大多到國外手中,現金是否有淨流入台灣都是一個問號,更遑論投資美國。
因此在外國沒有補助的情況下,做這麼大的資本支出,美國完全不需承擔風險,所有風險都由台積電承擔,這算盤到底是怎麼打的?再者,台積電38年來,忘了扶植台灣供應鏈,忘了扶植台灣品牌,現在還忘了扶植台灣,但是卻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去扶植美國,只是因為川普老大一句話?台灣台清交成工程師顧機台顧了超過38年才有的成就,最後就是為了進貢美國? 那如果中共不提關稅,而是威脅台積電如果不將先進製程移來中國就準備攻打台灣,那台積電是去還是不去?
如果威脅攻打都不去,那提高關稅就乖乖就範美國的邏輯又何在? 讓人一頭霧水因此,筆者對於台積電赴美投資的決策,觀點不是完全放在市場競爭與未來的成敗,筆者打個比方,例如,你明明知道你老婆很需要一款抗衰老的美國神藥,太搶手以至於市場都買不到,你去美國出差,正好你去的公司就是這間神藥公司,而且老闆還欠你一個人情,老婆千交代萬交代要你帶回這個神藥,結果你說你忘了帶回來,筆者只想擲筆長嘆: 不管你未來賺不賺錢,你心裡面應該沒有老婆吧。
關鍵時刻關鍵的決策,最終必將影響台灣未來的命運!台積電未來如果被INTEL反超越,必定與此決策有關!台積電如果未來籌碼不再,歐美日本也會抱怨台灣,也必定與此決策有關!甚至中國人民群情激憤,認為台灣胳臂往外彎的太離譜也必定與此決策有關!如果硬要幫台積電找個掏心掏肺的好理由,或是猜想他說不出口的委屈,也許最好的解釋就是大智若愚、相信人性本善,面對拿槍的土匪,表現的越順服越不要反抗與挑釁,馬上給錢,反而可以花錢消災不會挨打? 還是會引來另外一個土匪的覬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