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赴美砸1650億美元划算嗎?財經學者撥算盤:只要撇開英特爾就是大勝

在宣布加碼投資美國千億美元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6日於總統府召開記者會向國人說明。(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積電宣布未來將加碼投資美國至少1000億美元,並興建3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廠與1處研發中心,引發市場擔憂後,董事長魏哲家6日與總統賴清德召開記者會,向國人「釋疑」。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今(7)日在臉書表示,台積電承諾投資共1650億美元,即便不知最後能否實現,但只要換得不需入主英特爾(Intel)技術移轉,魏哲家就是大勝。

對於台積電赴美投資有利與否,沈榮欽認為,對台積電來說,赴美設廠不會破壞競爭優勢,因既無傷營運與生產模式的核心能力,也可借鏡亞利桑那廠經驗,發揮半導體生產的學習經濟。他也說,美國廠的生產成本大漲是唯一的問題,但不代表投資不划算,要完整計算成本還要納入風險考量,若台積電的美國客戶有分散風險的需求,那增加的生產成本只是反映避險需求,最後還是會以較高的價格轉嫁給客戶,影響不大。

沈榮欽指出,和「影響台積電競爭優勢」的一般認知相比,他反而認為長期而言對台積電有利。他以日本豐田汽車為例指出,豐田直到80、90年代才將生產基地全球化,雖因日圓升值讓外移顯得划算,但仍在不少地方吃了苦頭,最後繳了不少學費,但也因此學會了如何管理全球企業;而台積電的國外設廠歷程有其相似之處,都是在企業成功後,面臨貿易摩擦與地緣政治議題,才緩慢的將生產基地布局國外。

沈榮欽說,因此短期而言,台積電會付出一些學費,但卻是成為真正的全球企業所不可或缺的知識,也可因接近客戶與市場,獲得當地的資訊;且相比豐田,台積電全球化的複雜度已經很低了。他總結,台積電利益和台灣利益雖高度重疊,但也有衝突之處,若台積電將最尖端的技術或大量產能放在國外,雖能維持競爭優勢,但依舊可能影響台灣的重要性;反之,若台積電投資美國1650億美元,台灣仍留有8成的產能,又並非將最先進技術移植到美國,那麼掏空台灣的說法就完全沒有根據。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