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臺戲遇見創新力量!傳藝中心「2025民間戲曲劇藝提升計畫」帶來街頭巷尾的藝術復興

「2025民間戲曲劇藝提升計畫」11個團隊,邀請民眾一起來欣賞各劇種風格殊異的外台演出,也見證培訓人員傳承功底、耀眼的舞台表現。(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

在台灣文化的豐富畫卷中,外臺戲曾是街頭巷尾最美的風景。正如傳藝中心陳悅宜主任所言,傳統戲曲是孩子們認識文化最直接的窗口,也是台灣文化生態系統中最珍貴的一環。

為了讓這份文化瑰寶綻放新的光彩,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精心策劃了「2025民間戲曲劇藝提升計畫」。這不僅是一場簡單的培訓,更是一次文化的戰略性再造。今年,9個深耕民間的劇團、44位充滿熱情的演員,將在736小時的專業課程中,系統性地提升自身的藝術技藝。

四大劇種——布袋戲、歌仔戲、客家戲、北管戲在此匯流,彷彿四股清流匯聚成一條恢宏的文化大河。課程之豐富,師資之強大,令人嘆為觀止。從亂彈戲人間國寶王慶芳,到資深藝師許正宗、林美香,再到傳藝金曲獎明星如古翊汎、蘇國慶,聲樂女高音陳美玲,他們不僅是技藝的傳承者,更是文化的守護者。

3月7日至22日,台灣戲曲中心將上演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盛宴。陳悅宜強調,這些演出不僅是簡單的技藝展示,更是希望通過精心設計的劇目,讓觀眾重新認識傳統戲曲的魅力。《三進士》講述破碎家庭的團圓,《青天斷婿》描繪知府千金的艱難抉擇,《斬經堂》則在國家仇恨與兒女私情間縈繞。每一齣戲都是一個活生生的歷史縮影。

為了進一步擴大文化影響力,傳藝中心在展演期間特別設計了豐富的互動環節。春分市集不僅是一場展演,更是一個充滿創意的文化嘉年華。換裝體驗、布袋戲操偶教學,讓大人小孩都能近距離感受戲曲的魅力。同時,週間安排台北市6所國小師生參訪,用最直接的方式將文化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

陳悅宜表示,唯有讓年輕世代真正認識與熱愛,傳統藝術才能生生不息。這不僅是一次技藝的傳承,更是一次文化的再生。「我們希望孩子第一次看到傳統戲曲就深深愛上它,甚至反過來邀請家長一起觀賞。」這份赤子之心,正是文化傳承的最佳註腳。 (相關報導: 巴黎文化奧運看什麼?台灣24支團隊57場精彩演繹 展現台灣多元文化之美 更多文章

三月的春風輕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向每一位市民發出邀請。在這裡,您將見證傳統戲曲最動人的蛻變——換裝、進化,點亮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