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要回鍋台積電嗎?」學者憂台灣廠產能利用率暴跌:朝英特爾弱化之路沉淪

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各方關注。(資料照,柯承惠攝)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美東時間3日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白宮共同宣布,台積電將對美國再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計畫增建3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廠及1間研發中心。台大管院副教授邱宏仁擔憂,台積電引以為傲的晶圓代工模式恐有失去競爭優勢、及朝著「Intel(英特爾)弱化之路」沉淪的風險遽增,「張忠謀要不要第二度回鍋台積電擔任董座?」

邱宏仁在臉書分析,台積電加碼後,連同先進封裝共計在美投資1650億美元,那台灣晶圓代工業還剩下什麼訂單?在關稅的威脅下, 看來魏哲家是低頭了;台積電主要大客戶是美系科技廠,若在美大幅增加先進製程製造、封裝產能,台灣廠的產能利用率恐將暴跌。他指出,台積電專業代工的成功關鍵,建立在高度紀律及效率的營運模式,這是其先進製程技術優越性基礎,但在移轉到美國後,恐怕蕩然無存的機率很高。

邱宏仁點出,美國科技的「輕資產」(Asset Light)商業模式, 是其維持高毛利、營運彈性的關鍵,也才能給員工,特別是研發. 行銷部門出同業的薪資待遇,但即便是製造優等生,也無法在技術、成本上維持有國際競爭力的水平。他也質疑,川普祭出高關稅力助地製造業者,但能否真的增進國際競爭力?他持懷疑態度。

邱宏仁指出,更糟的是,美國廠在無法運用在台「血汗工廠」,即工程師、製造主管、供應商技術人員隨時On Call的營運模式下,良率暴跌的機率甚高;而在整體營運成本大增下, 成本完全轉嫁給代工客戶的可能性不高,毛利率大降的陰影將令股價一路狂瀉。如此一來, 台積電不用成為「美積電」,就將離台灣而去, 繼續到海外護國,但護的是美國。

「張忠謀要不要第二度回鍋積電擔任董座?」邱宏仁在文末總結中直言,如今正是台積電的關鍵時刻,先是前董事長劉德音擋不住壓力赴美設廠、接著是魏哲家快速投降,也就是狂增在美國的資本支出,令台灣先進製程製造、封測將很快「等無人」,這可能導致台積電引以為傲的「晶圓代工」模式,將失去其競爭優勢;也會使得「朝Intel弱化之路沉淪」的風險遽增。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