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印尼旅遊要給小費嗎?給多少錢合理、哪些情況要給,常駐印尼的專家解答

印尼是個講求禮貌的國度,這樣的禮貌包含了普遍卻無明訂的「小費文化」。這裡的小費金額不多,隨意即可,但重要的是要記得給,而且要給得自然,給得尊重,(示意圖/取自Pexels)

整體而言,印尼是個講求「禮貌」的國度,這樣的「禮貌」包含了普遍卻無明訂的「小費文化」。這裡所謂的小費,不是美國動輒15%~20%、若沒付或金額不足還會被餐廳服務生追討的那種「義務性小費」。這裡的「小費」金額不多,隨意即可,但重要的是要記得給,而且要給得自然,給得尊重,把紙鈔「若隱若現」的握在手中,用右手輕輕遞到對方手中(伊斯蘭教徒認為左手是不淨的),最好還可多加句「謝謝」(印尼語Terima Kasih,或更簡單的Makasih「謝了」)就更完美了。

小費金額自由心證

以雅加達價位中上的男士專業理髮店為例,理髮金額約20萬印尼盾(約台幣400元),理完髮後,通常給理髮師2萬印尼盾(約台幣40元)的小費,理髮師一定會點頭微鞠躬表示謝意,因為給小費的這個當下,就會被視為展現了我們的謝意。女士的美容院亦然,只是稍微複雜些,通常對幫忙洗頭、按摩或修指甲的助理會各再多給一些小費,完全視個人對於服務滿意度而定,重要的是,對每個人都要「記得表達謝意」。

若是美髮設計師,則通常視設計師資深等級而定。

生活上需給小費的情境比比皆是:如機場幫忙抬推行李的工作人員、停車場幫忙指揮停車的工作人員、餐廳服務生等。

餐廳的收費單據通常有一欄是服務費(Service Charge,5%、7%或10%不等),但那是付給餐廳收銀檯的。離開餐廳前,不要忘了在桌上留下一些小費給服務生,小費多寡則視餐廳價位與服務品質而定。當然,如果沒有給就離開,服務生也不會追出來要,但心中大概會覺得碰上一個「不上道」或「還沒上道」、不懂人情的新到外來者。

無意中的日行一善

另外,到家中幫忙修繕的水電工人、送貨人員等,除了應付的款項外,各別給每位工作人員一些「飲料費」或「香菸費」也是普遍的習慣,但因為小費的金額沒有明訂,通常只能自由心證,看看如何皆大歡喜了。

記得我剛到印尼時還不太熟悉各式紙鈔幣值,有位到家中修繕的工人,工作完成後,我給了他一張1萬印尼盾(當時約1美元)的小費,至今我還記得他離開時對我大大鞠躬九十度,臉上也展現了超級燦爛的笑容。那天他離開後,我想找一張證件翻看錢包時,才突然明白為何他行這麼慎重的大禮,又有如此陽光般的笑靨——原來我剛剛給出的不是暗紅色紙鈔(1萬印尼盾),而是一張亮紅色紙鈔(印尼紙鈔的最大面額,10萬印尼盾,約10美元,大概是當時那位工作人員快一成的月薪)—— 原來我在不知情之下日行一善了啊。

有趣的是,在某些公共場所,會看到「禁給小費」(No Tipping)的標示,或有些老闆會讓員工穿上背後印有「禁給小費」字樣的衣服。這時可千萬別以為真的不用給了。這些地方的工作人員會「禮貌性」推託一下說「不需要」,但其實小費仍是被預期也會被微笑接受的,當然也不會有人去糾正給予或收受者,畢竟禮多人不怪,這樣的標示就只是心照不宣了。

作者簡介|賴珩佳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企管組學士、美國紐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企管碩士(MBA)。

曾任職外商投資銀行、外商財務顧問公司。現任精品商務飯店董事長(飯店為歐洲最大飯店集團Accor旗下飯店)、資產物業管理公司執行董事、房地產開發公司執行長。受邀擔任「遠見華人精英論壇」、「關鍵評論網」、《人生雜誌》等專欄作家,因緣際會移居印尼雅加達已逾20年。著有《那些你未必知道的印尼》(2017年博客來人文史地類暢銷書)、《人間最美的相遇》(天下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梁溶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