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都拉斯自2023年與台灣斷交、轉向中國建交,但經濟並未如預期受惠,反而陷入貿易逆差擴大、產業蕭條的窘境。而宏都拉斯政府此舉也被外媒評為「是一場沉重的經濟打擊,也是一種對國家的侮辱」。
宏都拉斯白蝦出口受挫,2萬個就業機會消失
外媒《中美洲 360》(CentroAmerica360)引述分析師Kevin Rodriguez的看法,他表示,蝦類產業原本是宏都拉斯的重要經濟支柱,也是當地主要就業來源之一。
然而,由於終止與台灣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白蝦產業失去了進入台灣市場的機會,導致訂單驟減、工廠停產,近2萬名勞工的生計受影響。
不僅如此,台灣對宏都拉斯包涵基礎建設、教育合作、農業發展等多方面支持,甚至資助宏都拉斯的農村發展計畫、協助中小企業成長、提供獎學金……這些援助也隨著外交關係的中斷而消失。
Rodriguez形容,宏都拉斯政府此舉「是一場沉重的經濟打擊,也是一種對國家的侮辱」。
農業產業受創,甜瓜農被迫轉型
這波衝擊也反映在農業生產上。宏都拉斯中部城市科馬亞瓜(Comayagua)過去是台灣市場的甜瓜供應地,然而隨著出口通路遭切斷,當地農民只能被迫改種其他作物,直接影響農民收益與生計。
貿易順差變逆差,宏國經濟陷入危機
數據顯示,宏都拉斯對台灣長期保持貿易順差,2022年至2023年間,出口到台灣的商品總值超過1.2億美元(約新台幣39.5億元),包括白蝦、咖啡、糖等主要農產品
相較之下,宏都拉斯與中國、美國的貿易長期處於逆差狀態,這讓外界質疑,轉向中國的決策是否真的符合國家長期利益。
Rodriguez直言,宏都拉斯政府在做出如此重大外交轉向前,應該與受影響的企業主進行更充分的溝通,評估決策可能帶來的經濟後果。 (相關報導: 「宏都拉斯斷交台灣」不用後悔了?中國正面硬槓:買白蝦「價格高於均價」 | 更多文章 )
不過宏都拉斯已為這項決策付出昂貴代價,若政府無法儘速與中國建立新的貿易合作,填補台灣市場留下的空缺,這場經濟動盪恐將持續更長時間,甚至帶來更深遠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