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載,北市機車停車收費將有重大變革,由現行按次計費方式將改為按時計費方式,並於三月初於「台北轉運站」週邊實施,然此政策的實施擬提高停車格位的周轉率,紓緩地區的停車不足問題,但結果恐不如預期,只是增加通勤族負擔及市庫收入!
依據台北市停管處的說法,該地區的機車停車格位週轉僅約1.8,這個數字所顯示的意涵,就是絕大部分的使用者以長時間停放為主。但從周轉率並無法得知使用者的使用目的為何?如果大多數使用者是每天騎機車來這裡「轉運」,改搭客運、火車或高鐵去外地上班,下班後再回來騎車回家的通勤族,那麼這項政策恐怕只是讓他們的通勤負擔更重,卻無法達成預期的政策目標,理由很簡單:「通勤」需求並不會因停車費提高而消失!
這類特定區域的政策實施,所產生的負面衝擊,通常當地居民會首當其衝。北市停管處也承認,在機退2.0政策實施後,要增加路邊機車停車位,幾乎不可能,當通勤族為降低交通成本,選擇停放到周邊地區合法停車格位或巷弄,將使該地區反被迫將機車停放台北轉運站週邊地區,引發更多民怨,讓問題更複雜。
當然,提高停車格的周轉率是好事,但不能只為了追求漂亮的數字,還是得回歸每個地區特性與實際需求。就以蔣市府一直拒絕檢討的,「四階段機車停車收費」政策為例,市府期待市民降低機車使用率,多搭乘大眾運輸,但卻不斷增加住宅區及捷運周邊停車收費範圍,試想,同樣要被收停車費,市民為何要捨棄較便利的機車,改搭大眾運輸?
如果北市府仍舊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提出政策,恐怕問題沒解決,反製造出新問題!「好的政策,應該是解決,而不是製造問題增加民怨! 」 (相關報導: 停白線被開1200元罰單!看到路上1標誌千萬別停,很多人開車多年仍不知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台灣新動力智庫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