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一歲的戴瑞明大使2024年底出版新書《使英三年憶往——難忘的英倫、可敬的鐵娘子》。戴大使曾經是我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的三等秘書,見證了中華民國1971年退出聯合國那一刻。英國則是他第一次外派當館長,任期從1990年4月至1993年3月。
戴瑞明以自己駐節倫敦三年經歷的重要事件為經,九零年代初期的國際大局為緯,加上大使對工作的認真以及本身的學養視野,串接起無比精彩的故事。
《使英三年憶往——難忘的英倫、可敬的鐵娘子》這本書,關於戴大使戮力從公的職業生涯,讓我印象最深的有四個部分,第一、促成柴契爾夫人來訪;第二、建議以台北為陪都;第三、與時任中國駐英大使冀朝鑄的會談;第四、探訪六四民運領袖方勵之夫婦。

戴大使回憶,1990年10月11日英國保守黨年會於渡假勝地黑潭召開,在外賓休息的國際室,「冀朝鑄主動接近我,遞給我一張他的名片,上面印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英國大使』,我也本著不迴避、不退讓原則,遞給他一張印有『自由中國中心代表』的名片,他略顯尷尬。」同年10月14日給錢復的密函,可以看到戴瑞明與冀朝鑄的你來我往,「冀稱最近看報獲知,你們提出『一國兩區』的構想,恐會予人『兩個中國』印象。職答以,我們是一貫主張『一個中國』的,但四十年來,你們管不到我們,我們管不到你們,也是個現實。」冀朝鑄多次主動向戴瑞明提到,「需要雙方有權威的人坐下來密談」,戴瑞明「趁機表達我看法及嚴正立場,相信對冀某應有教育作用。」
事涉絕對機密,戴瑞明密函時任外交部長錢復,守著分寸,又想為國家多做一點事,謀國之忠溢於言表。

戴瑞明出使英國那一年,我國駐英國代表處名稱還叫做「自由中國中心」,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後,「很多大陸留英學人被列為民運人士,紛紛前來本中心求助,認為本中心既名為自由中國,他們追求自由,自當協助他們。」「我思考再三,乃有更改駐處名稱之議,以免被誤會我們是個流亡組織或流亡政府的代表機構。」「經過將近兩年時間與英外交當局溝通結果,決定以低調方式,在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五日由本中心發布新聞,將『自由中國(人)中心』更名為『駐英臺北代表處」。
戴大使這本書近四百頁,其中一半是附錄,珍貴的解密史料除了柴契爾夫人來訪,還包括1990年1月14日建議李登輝總統為穩定台海關係,制訂「一個有目標、有計劃、有策略的前瞻性的國家統一政策」、1989年12月15日建議李總統為推動務實外交,考慮「明定台北市為中國統一之前中華民國的陪都」、還有致外長錢復部長的密函等等。另外一半就是紀錄他的公職生涯、特別是在倫敦的三年。
戴瑞明建議台北為陪都,「可以讓國際社會瞭解,中國自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北京』成立之後,還有一個在『臺北』的中華民國政府。」這是一個多麼有遠見的想法!迄今雖無陪都之名,但早有陪都之實。戴瑞明功不可沒。
柴契爾夫人1992年8月30日至9月2日來訪,戴大使將成功邀訪這位有「鐵娘子」之稱的國際領袖,歸功於時任國民黨秘書長宋楚瑜。「為了促成柴契爾訪華,有段不為外人所知的秘辛。一九九零年十一月下旬,柴契爾夫人在黨內壓力下,被迫辭去首相職位,我建議宋楚瑜秘書長,立刻去函慰問送暖,稍後又建議宋秘書長及立法院梁肅容戎院長函邀訪華。」此外,戴瑞明再請柴契爾夫人的數名親信議員從旁敦促,終於促成。
戴大使書中也提到出使英國期間的幾個遺憾,像是未能購置辦公室、兩國航太工業合作破功、二戰時拯救英軍數千名的孫立人將軍逝世時,未及時通知英國政府有所表示等,但是並沒有包括未能陪同柴契爾夫人訪台。重要訪賓駐外館長陪同理所當然,但或許因為外交人事傾軋而有少見的安排。
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視被中共為異議人士的天文物理學家方勵之(1936-2012)與妻子,躲藏於美國大使館一年,後來接受劍橋大學客座教授聘書,於6月25日抵達英國。戴瑞明與英國政府溝通後,於11月1日到劍橋大學低調探視方勵之夫婦,耶誕節前在寓所設宴款待他們,並私下把裝有一千美元的信封拿給方勵之,隔天原信封退還並附上感謝短箋。戴大使對於方勵之的氣節印象深刻。
戴大使把這本書獻給太太呂瀟男,「我在英倫擔任駐英代表的三年,沒有足夠經費僱用司機、幫傭,她不辭辛勞,全心全力支持我,甚至常常要在盛夏寒冬親自駕車接送我上下班。願她在天之靈含笑接納我發自心底的謝意。」這是結褵半世紀的戴瑞明對妻子的紙短情長。 (相關報導: 【謝幸吟專欄】穿梭在台灣古蹟與美食之都!安平樹屋、同記豆花...和青春一起見證台南400年風華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