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大打關稅戰,各國繃緊神經,但就單一家公司與國家利益連結度之高的,莫過於台灣與台積電。針對川普可能祭出100%的關稅、中止《晶片科學法》補助,台積電有多少能力能夠應對?
2月12日,台積電董事會首度移師美國召開,經濟部次長江文若則在董事會前抵華府,凸顯出台積電對於台灣經濟安全的關鍵地位。
「先弄清楚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期待透過關稅效應要達到什麼目的?」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接受《風傳媒》專訪時說:「川普的目的是讓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可大規模遷徙至美國,特別是擁有先進製程高度競爭力的台積電,畢竟美國當地較為缺乏的是成熟製程以外的IC製造業者。」
台積電有能力轉嫁關稅成本給北美客戶
劉佩真進一步解析,台積電擁有供應全球10奈米、7奈米以下高達69%、78%的市占率,甚至3奈米在AI、高效能運算的全球版圖也幾乎呈現通吃情況。被視為台積電在先進製程強勁競爭對手的三星電子、英特爾,則皆陷入營運困境,三星在記憶體產品中HBM更早被SK Hynix超車,且遲遲無法通過輝達(Nvidia)的認證,更遑論晶圓代工業務中的3奈米製程,乃至於3奈米第二代製程良率遲遲無法有效突破。

針對英特爾的處境,劉佩真指出,20A計畫取消後,其等同台積電的N3P的18A今年能否順利量產待觀察。
劉佩真認為,台積電目前在全球先進製程獨霸的產業地位,讓其在代工價格上更具有議價空間,況且台積電近年來在日本、德國亦有生產據點,未來可隨時進行產能上的調配;「若未來川普果真對台積電等台灣晶片業者課徵100%關稅,台積電將最具有成本上提高後的價格轉嫁能力,此時備受壓力的將是佔台積電六成以上的北美客戶,畢竟台積電以先進製程為其晶片打造的優異效能,將是北美重量級客戶難以轉單給予其他晶圓代工業者的原因。
劉佩真直指,三星、英特爾營運的不確定性,以及先進製程良率、和客戶間具有競爭關係,讓北美終端客戶難以承受此將影響其自身產品競爭力的風險,而這將是北美IDM或Fabless也需為川普對台灣半導體業加徵關稅所付出的代價。
至於先前拜登政府力推的《晶片科學法》,是否將無法如期順利全額撥款527億美元,劉佩真認為,這只能持續觀察。她指出,台積電不僅在亞利桑那州建設三座晶圓廠,其中一廠已順利於2024年底至2025年1月正式量產,導入4奈米製程,2028年二廠、2030年三廠也將分別開出3/2奈米、2奈米及其以下製程;同時台積電也與美國封測大廠Amkor合作在當地擴大先進封裝測試服務,呼應美國製造的政策,總計台積電在美國投資的三座廠房將獲得《晶片科學法》補助66億美元。
扣除掉拜登總統卸任前撥款的15億美元,剩餘的51億美元若因川普政策而有所變化,劉佩真認為,「台積電仍是握有談判的底氣,畢竟它是真正為美國半導體當地建置先進製程基地的唯一業者。反觀英特爾已面臨毛利率縮水、裁員數千人,連補貼金額都由原先的85億美元被下修至78.6億美元,新廠房進度也出現遞延。此情況也同樣是三星所面臨的困境」。
補助若遭砍,消極因應美國設廠佈局也是選項
整體而言,若川普總統對於台積電原本3座美國廠的補貼有不同想法,甚至期望更大規模赴美國投資,或在先進製程縮短與台灣的時間差,則對於台積電將有實施上的困難;畢竟美國建廠、生產成本高昂,以及缺乏如台灣群聚效應、工程師24小時隨待命、夜鶯部隊的研發資源,故台積電恐需重新審視在美國廠投資的效益,為避免侵蝕獲利有必要進行成本轉嫁,此則需由當地給予台積電訂單的美系客戶來進行承擔,若無法完全進行成本大幅遞增的負擔,則台積電轉為較消極因應美國設廠的布局,採取以拖待變的策略也不失為一個選項。
綜合上述可知,川普總統欲對台灣晶片課徵100%關稅,擁有轉嫁能力、具中國的海外廠之台系半導體廠商相對有應對的空間,若無上述條件的台系業者則相對位居弱勢,而台灣整體半導體界對於美國川普總統的新政仍應審慎以對。 (相關報導: 台灣不可只關注是否被川普關稅戰打到 專家:密切注意海底電纜安全,中方若全面切斷,才是最大惡夢 | 更多文章 )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則引述知情人士表示,台積電董事會也可能決定在美國建置先進封裝產能,這是生產最先進晶片的重要製程階段,台積電目前仍留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