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一覺酒精就能完全代謝?根據台灣現行法規,酒測值達每公升0.15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超過0.03%)即須負行政責任,若超過每公升0.25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0.05%以上),則將面臨刑事責任與更嚴厲的法律制裁,但是,仍有許多人抱持錯誤觀念,誤以為短暫休息即可完全代謝酒精,導致「隔日酒駕」的情況頻繁發生。
睡醒=酒醒?酒精代謝因人而異,小心「隔夜酒駕」觸法
酒駕問題一直是社會上的重大隱憂,為了有效遏止酒後駕車,政府不斷強化罰則與刑責,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第4項規定,拒絕接受酒測的駕駛將被處以18萬元罰鍰,並當場移置保管汽機車、吊銷駕照,3年內不得重新考取,甚至還需強制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不過,即便法規不斷加嚴,仍有不少人誤以為只要睡一覺、稍作休息,體內酒精就能完全代謝,但事實上,每個人的酒精代謝速度不同,加上飲酒量、酒精濃度等因素影響,即便經過一整夜休息,隔天酒測仍可能超標,導致許多駕駛「無意間」違規,造成「隔夜酒駕」的情況時有所聞。
睡醒就能開車?醫師實驗揭「隔夜酒駕」風險:酒測仍超標
對此,日本醫師大平俊一郎針對這種「睡醒就能開車」的迷思,親自進行實驗驗證,他邀請受試者飲用3罐500毫升的罐裝啤酒,隨後測量其吐氣酒精濃度,結果顯示數值高達每公升0.3毫克,遠遠超過法規標準。
接著,在經過6小時休息後,受試者表示已完全清醒,感覺神清氣爽,甚至認為酒精應該已經代謝完畢,然而,實際測試結果卻顯示,其酒測值仍達每公升0.15毫克,依然超標,顯示「睡醒後就能安全駕駛」的想法相當危險。
「雖然你頭腦清醒,但完全不代表沒有問題。」大平俊一郎強調,酒精會影響人的判斷力、專注度與資料分析能力,即使沒有明顯醉意,仍可能降低駕駛反應速度。 (相關報導: 每天喝2瓶葡萄酒才睡得著!台大畢業、外商主管獨白:為什麼我的人生剩下爛醉? | 更多文章 )
一般而言,人體需要約3.5小時才能分解攝取的20克酒精,但實際代謝時間會受個人體質、肝功能與新陳代謝狀況影響,因此,即便前一晚飲酒,隔天清晨開車仍可能殘留酒精,形成「隔夜酒駕」的風險。
風傳媒提醒:飲酒過量,有害健康,酒後請勿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