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觀點:DeepSeek改變AI競爭

DeepSeek崛起,對全球AI產業帶來了強烈震撼。(取自X社群)

中國AI新創公司DeepSeek的崛起,對全球AI產業帶來了強烈震撼。這家公司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開發出與OpenAI相媲美的模型,顛覆了過去關於AI開發成本與效能之間的既定假設。在短時間內,DeepSeek的模型在多項評測中超越了OpenAI的公開版本,甚至成為Apple App Store上下載量最高的應用之一。這一現象不僅引起了美國科技界的激烈反應,也帶來了有關技術創新、知識產權與全球AI競爭的廣泛討論。

DeepSeek的成功,並非來自突破性的技術創新,而是透過更聰明的架構設計和計算資源優化,在硬體受限的環境下,打造出高效的AI模型。與OpenAI等美國公司仰賴昂貴的高效能晶片與大型資料中心不同,DeepSeek的V3模型僅使用了約600萬美元的計算成本,而OpenAI訓練GPT-4的成本則高達1億美元以上。這種「以小搏大」的策略,不僅讓DeepSeek在競爭中取得先機,也促使業界重新審視AI基礎建設的投資策略。

美國AI巨頭長期以來奉行「堆砌資源」的策略,透過大量的運算能力和資料訓練來提升AI模型的性能。DeepSeek的成功證明技術優化與架構創新同樣可以達成類似甚至更佳的效果。這迫使OpenAI、Google和Meta等公司重新評估其研發模式,並思考如何在成本與效能之間取得更佳平衡。

DeepSeek的迅速崛起也引發了美國科技企業的反擊,OpenAI與微軟指控DeepSeek可能未經授權使用OpenAI的技術,包括透過「模型蒸餾」的方式,學習並模仿ChatGPT的行為。模型蒸餾本質上並非偷竊,而是一種業界普遍使用的技術,開發者可透過較小的模型來學習大型模型的行為,以達到更高的運算效率。但問題在於,當這種技術被用來直接複製競爭對手的產品時,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本身也面臨著知識產權的爭議。該公司長期以來被指控使用未經授權的網路資料來訓練其AI模型,包括與《紐約時報》等媒體機構的法律訴訟。因此當OpenAI指責DeepSeek可能違反知識財產權時,外界不免質疑其立場的正當性。

DeepSeek的成功也凸顯了美中科技競爭的新局勢,在美國對中國AI企業實施先進晶片與技術封鎖的背景下,中國企業被迫發展更具效率的計算技術。這不僅使中國企業能夠在受限環境中存活,甚至可能發展出比美國企業更具競爭力的AI技術。

DeepSeek的興起,對美國科技界帶來兩個關鍵影響,一是讓重新審視AI研發模式,美國企業可能不得不放棄「堆資源」的開發模式,轉而尋求更精簡的計算方法,以維持競爭力。二是隨著中國AI技術的崛起,美國政府與企業可能加強對中國AI企業的監管,甚至推動更嚴格的國際規範,來維護自身的技術優勢。

未來AI的發展方向將取決於產業界與監管機構如何界定「公平競爭」與「技術濫用」之間的界線,如果業界能夠建立更清晰的規則,確保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之間的平衡,那麼這場競爭將能夠推動整個AI領域的進步。但如果這場競爭最終淪為技術封鎖與法律戰爭,那麼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可能錯失AI革命帶來的真正機遇。 (相關報導: 張光球觀點:DeepSeek連川皇都說好,台灣該如何應對? 更多文章

*作者為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