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到博士,就一定要在學術圈工作?美國教授親身經驗教你成功跨界,找到新機會

華盛頓的喬治城大學,是許多政治、國際事務學生夢想中的殿堂。(AP)

「條件超標」陷阱

找工作就是自我推銷。若想成功,你必須呈現出一個符合資格、條件亮眼的自己,向對方表明你是誰、你能帶來什麼,以及你和其他應徵者有何不同。在面試時,「做初階工作的話條件太超標、做高階工作又不夠資格」的觀念,可能會是你遭遇的最大挑戰。這把雙面刃深深威脅著大多數脫離學界的人。若不想踩雷,你需要知識和靈活變通:一旦理解這種觀念如何產生的,以及為何如此普遍,你就能巧妙閃避雷區。

研究所將學者訓練成「專才」(subject matter experts,縮寫為SMEs)──在特定領域擁有深厚知識的人。專才通常負責處理特別需要關注、或超出初階工作者知識範圍的問題,並為公司或計畫團隊提供建議。例如,一家軟體公司打算為某國際銀行設計財務系統,他們需要將銀行的內部流程數位化,以遵守銀行營運地區的監管要求。因為軟體開發工程師對銀行法規不熟,他們便會尋求專才協助編寫程式,以便符合法規。

如果你頂著博士學位畢業,大多數人會視你為你主修領域的專家。你面臨的挑戰是:不論是維吉爾(Vergil)之後的羅馬詩歌知識,或十八世紀法國小說中的性別建構,學院之外沒人知道該怎麼將這些知識變現。連科學家也不能安然豁免:雖然名義上而言,你的技能可以運用在業界,但由於研究所將專業過度分化,許多人在應徵時仍面臨偏見。

試圖說服學術圈外的人重視你的研究成果,可能是一場注定失敗的戰鬥。回到上述例子,一間軟體公司不會雇用熟知國際銀行法的專家來寫程式。就算寫得了程式,她也不太可能是最恰當人選──至少站在人資的立場看是如此。很顯然,去反駁這種立場沒什麼意義。

要擺脫這種簡化的思路,有個方法是說服大家你不是專家。我在下文會詳細討論如何轉化你的學術經驗,但現在你只需知道一句簡單的箴言:強調你如何研究,而不是你研究什麼。

專注在方法論上的話可以輕鬆達到目標。每個學術領域都有其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身為一名擁有高等學位的人,你能純熟地使用自身領域的工具來理解、分析和統整原始資料。你可以強調你用什麼統計理論來處理歷史數據,或採用什麼策略來檢驗科學假設──比起你的研究主題,一般人對這些會更容易理解(也通常更感興趣)。

你也可以談論各種與學術工作有關的活動。你可能主持過計畫、主辦過會議或帶領過委員會──這些都涉及在截止期限內有效地分配並完成工作。學者通常將這些技能視為理所當然,因為它們是通往教職的必備條件。要是沒在求職環節裡提及這些事,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些才能很有價值,但你若沒說,潛在雇主不會知道你擁有這些能力。

同樣地,多年來在年輕學子、同儕和行政單位之間打交道,你幾乎肯定也擁有一系列的「軟實力」,能在各方利益中周旋,把眾人安撫穩妥。向學術圈外人展現自己時,你可能不會優先強調這些特質,但你必須讓對方知道你擁有豐富經驗,能和相關產業中地位低於你、與你同等位階,或高於你的人合作。 (相關報導: 明明不缺人,為什麼很多公司愛PO「假職缺」?專家揭背後暗黑原因,教3招快速分辨不踩雷 更多文章

有些人天生擅長將他們的學術經歷歸結而論,還能充滿熱情和信念地傳達自身長處。例如,麥可.齊姆就有能耐走進一間辦公室、要求見執行長,然後說服他給自己一份工作。無可否認的是,這種方法很特殊──而且仰賴某些人格特質。麥可的成功靠的是他說服新老闆相信,他能為公司日益擴張的團隊帶來獨特視角,因此能幫助他們以不同於競爭對手的方式解決問題。他百科全書式的歷史知識和迅速讀懂場面的能力,也讓老闆更加下定決心:雖然尚不清楚麥可究竟能為公司做什麼,他還是毫不猶豫邀請麥可加入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