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台海兩岸開放交流以後,因為台灣藝人的參與,才讓台灣民眾知道中國人原來有個類似日本人過年看NHK紅白的習慣,就是除夕看央視春晚。然後後來台灣和中國關係逐漸緊張,去春晚表演的台灣藝人一不小心就被「愛台仔」貼上「舔中」標籤,不過也因此讓更多台灣人知道「央視春晚」。
「春節晚會」和央視一樣出生於1958年,但剛開始不是年年有,表演的大概也都是「國家技藝」那種大眾沒太大興趣的節目,嗯,話說台灣1980年代以前,新春特別節目也是什麼李棠華雜技團、山胞(當時還沒正名原住民)跳高山青的表演,唉,現在中國春晚還有啊~到了「改革開放」之後,春晚才逐漸走向年年有,然後流行文化和港、台資金一起進了中國,春晚的長相也和日本NHK紅白越來越像。
春晚賺取的龐大利益,在中國很自然的也……大過年講這個好像有點觸霉頭,就請讀者們自己看下去嘍。(新新聞編輯部)
在台灣,除夕夜或是放鞭炮,或是全家團聚打麻將,每家每戶都有屬於自己的過節方式。但在中國,13億人口卻有共同的團圓方式,那就是收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當做他們的「精神年夜飯」。
這個曾經被毛澤東稱讚為全世界收視率最高、有超過8億人收看的春節晚會,歷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當時包括京劇大師梅蘭芳、相聲大師侯寶林、說唱藝術家老舍都是表演嘉賓。但當時還不是年年有,只是偶爾幾年才會辦個晚會。
命名貓熊進帳兩億人民幣
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社會變得比較開放自由,春節晚會才開始慢慢走向常態化。而從1983年,中央電視台第一次採取現場直播之後,每年農曆除夕,北京時間晚上8點開始,中國13億人口最大的樂趣,就是坐在電視機前,收看這個集合中國當年度最知名藝人的晚會。一直要到深夜一點,《難忘今宵》的樂曲聲響起之後,大夥兒才會揉揉惺忪的睡眼,上床夢周公去。
高收視帶來的,當然就是高利潤。根據中國媒體報導,2006年春節晚會的廣告時段,每秒要價人民幣40萬元,當年度廣告總收入更是高達人民幣3.5億元。此外,現場揭曉贈送給台灣的兩隻貓熊命名活動,央視收到的簡訊數目超過1億則,以每則2元人民幣計算,光是為了幫貓熊命名,就讓央視進帳人民幣2億元。

跟所有高利潤、高效益的商業活動一樣,央視春節晚會也逐漸傳出負面新聞。除了可以預期到的爭排名、爭獨秀這類的勾心鬥角外,最受到詬病的,自然是各地藝人不惜以金錢、美色利誘,為的就是為了爭取能在春節晚會上曝光。2003年時,曾經4次擔任春節晚會總導演的中國知名導演趙安,就是因為收賄,被北京市人民法院判處10年有期徒刑,更是春節晚會腐敗與黑幕的最佳例證。 (相關報導: 獨家》黃彥男等到寶 蔡福隆年後轉升資安署長、林志吉將接金管會主秘 | 更多文章 )
春節晚會逐漸落入制式化
央視春節晚會工作人員就私下透露,在春節晚會節目單正式對外公布前,各地藝人就會拿著「條子」來,這些條子都是政府高層或是贊助企業主簽發的,希望央視能賣個面子讓這些藝人能上台表演。為了給這些被他們戲稱為「條子演員」的藝人一個登台亮相的機會,主辦單位會按照條子後台的「硬度」分出等級,條子夠硬、本身知名度也高的,自然能獲得單獨表演的機會;後台還算硬的,就會安排合唱。以2001年來說,那一年的合唱節目就多達21個,其中一個節目的合唱人數竟有1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