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與金錢無關,與地位無關,它是關乎內心深處的愛。而過上有儀式感的生活也許可以從做一餐美食、過一個紀念日開始。
有次在一家餐廳不小心聽到一對情侶的對話,很有意思。起因是女方拿著幾張傳單問男生「你說,我們等一下究竟是去這裡玩呢?還是去那裡呢……」話還沒有說完,就被男生打斷「妳先看看我們吃什麼。」
於是女生點了一盤至尊披薩,剛點完,男生就說「至尊披薩上的香腸一般都很不好吃。」女生就改成水果披薩,男生又表示「水果披薩上的水果一般都不新鮮。」女生放下菜單,很認真地說「我看我們別吃了,還是分手吧!」
女生很耐心地對他解釋「你又不是第一天認識我,雖然我是喜歡講道理的人,可是在喜歡的人面前就是不想講道理。對我而言,最美的情話是:我討厭的,你也討厭;我喜歡的,你也無條件喜歡;哪怕我要去的遠方遍布荊棘、會在那裡跌得遍體鱗傷,你還是會陪我去。」說完就起身走了,留下一臉尷尬的男生。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個女生太矯情,可是這何嘗不是她對自己的人生和愛情負責呢?
電影(河東獅吼〉裡張柏芝的一段經典台詞曾讓無數人拍案叫絕:
儀式感與金錢無關,與地位無關,它是關乎內心深處的愛。而過上有儀式感的生活也許可以從做一餐美食,過一個紀念日開始。
儘管繁忙的生活可以給我們愈來愈多藉口,很多儀式感看起來似乎太過矯情,讓很多人說「我可是實在人,做不來那些花俏不可靠的儀式。」
可是,親愛的,實在不實在我不知道,但儀式一定是需要花心思的,不願意花心思還給自己冠冕堂皇地戴上一個實在人的帽子,這樣真的好嗎?
別忘了,日子是愈過愈少的。所以換種心態,盡可能地給家人創造一些美好回憶,真的不是浪費時間,也不是矯情,而是對我們度過的每一天負責任!
多陪情人吃一次飯,真的就抽不出時間來嗎?真的有那麼多比家人更重要的事情嗎?
熱門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裡有這樣一段獨白:
(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裡最特別的儀式是女主角恩卓吹滅蠟燭,就能召喚出鬼怪大叔。他們在一起後,恩卓故意找各種無理取鬧的藉口召喚男友,諸如路燈太暗我有點怕,我今天太漂亮覺得危險。大叔明明看穿了她的小伎倆,卻仍一臉寵溺地對她說,以後不用再召喚,他會一直陪伴在她身邊。對於一個從小就能看到鬼的少女來說,吹蠟燭召喚他的這個儀式,也許就是安全感的來源,代表愛與守護。
當然,生活不是電視劇,但女孩子想要戀人陪伴的心情,也是一種召喚儀式。我知道你未必能趕來,但就是想聽聽你的聲音,你要做的是哄哄我,而不是冷漠。所以,節日想和最重要的人一起過,就是一種愛的儀式。
在某個社交軟體上有個很受歡迎的帳號:Symmetry Breakfast ,意思是「對稱早餐」。這是英國倫敦一個叫Michael Zee的部落客,每天早上為心愛的另一半做的可愛早餐。某年春天Zee為戀人做了早餐,擺盤後突然發現兩份早餐完全對稱。於是他立即拍了下來傳到網路上,受到眾多網友好評。後來,為戀人做早餐成為Zee獨特的愛情宣言,這個習慣堅持至今。幾乎不重複的對稱早餐是對戀人的愛意:給我和我的他。
普通的小人物,因為有愛、有儀式感,使每個普通的早上,每頓平凡但又不普通的早餐,成為他們心中詮釋愛情的方式。但這樣浪漫的故事卻很少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所以網友才對「對稱早餐」如此讚嘆。
戀愛時間長了,約會就會慢慢變得麻木;結婚久了,看到對方的感覺也就變了。常人都說「七年之癢」最難過,那種味同嚼蠟的日子,讓曾經熾熱的情感變得不遠不近,不痛不癢。
沒有熱戀期的盛裝約會,沒有第一次見面時的忐忑心情,在平淡的日子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甚至在結婚紀念日那天,也選擇了敷衍。
劉莉莉是個單身工作狂,在北京一家網路公司做設計,工作很單調,卻沒有影響她對儀式感的熱愛。這種習慣源於家庭的薰陶,她生活在重視儀式感的家庭氛圍中,無論什麼節日,父母都會鄭重其事地對待。她生日時父母會煮一碗長壽麵為她慶生,後來她去外地上大學,父母也會專程趕來,幫她過完生日再離開。
設計師是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薪水待遇很普通,但在她簽入職合約的前一天,父母特地從外地趕過來,帶著家鄉的特產,還有她愛吃的零食。
雖然這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但是對於她的父母來說,這是女兒憑自己的能力找到的工作,也是自力更生的開始,當然值得慶祝。
後來,她簽下了第一筆訂單,找到了第一位大客戶,她找朋友們一起聚餐慶祝,還買了一件心動已久卻不捨得買的衣服。物質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慶祝的心情。
也許事情很平常,以後還會發生很多很多次,但卻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標記,在它發生的時候,都值得停下來紀念,哪怕是一頓分開前的聚餐,也要認真地準備。
與前面幾位相比,孫翔應該是比較幸運的,因為在情人節這一天,他告白成功了。後來他問女朋友為什麼同意和他交往時,她說「我是一個比較注重浪漫的人,能夠把什麼東西都整理得很乾淨的男孩子,也會是個顧家的男人。」
有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要求第一組女大學生從兩張照片(person A and person B)中選出一張她們認為比較友好的個體,結果這兩張照片被選擇的比率是一樣的;而讓第二組學生在選擇照片之前,先與一位熱情、友善、長相像A的實驗者進行交流,結果兩張照片被選擇的比例為六:一;讓第三組學生選擇照片之前,也和同一位實驗者進行交流,但實驗者的態度會表現得很不友善,結果這組學生都選擇了person B。
這個實驗結果叫做聯繫-喜歡原則,以此告訴大眾一條非常實用的人際交往妙招:
如果你希望一段婚姻保鮮,那麼你和你的伴侶都要將你們的關係和美好的事物聯繫起來:浪漫的晚餐、度假時海邊的漫步、紀念日的驚喜等。
從這個意義上講,舉案齊眉,相敬如賓,花前月下,不是多情的矯揉造作,也不是刻意的附庸風雅,更不是舊式家庭繁文縟節的風俗,相反,這是一種發自內心對生活和彼此的尊重!
儀式和儀式感最大的區別是,儀式通常是低頻率的活動,帶來的體驗也是暫時性的;而儀式感則更接地氣,帶來的愉悅感更具有持久性。
叮叮應該是我朋友中最喜歡儀式感的人了,她的愛情也因此一直處於保鮮期。戀愛時,她會記得對方的一切事情,無論是節日、紀念日還是考試通過、拿到獎項,她都會準備很多小驚喜,有時是送花,有時是在動態牆上發張兩人的合照。我能感覺到他們很幸福。
叮叮說「儀式感」重要的是將自己的心意透過某種形式表達出來,讓對方知道你在意他,愛情本身就是一種「儀式」。而生活是需要用心經營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愛情會慢慢轉化成親情,儀式感在此時就成為平淡生活的調味劑。
結婚後,一到節日,叮叮都會毫無懸念地收到老公送的鮮花。她和老公早就過了人們口中常說的「七年之癢」,但老公仍然年復一年地做著這些事情,使叮叮非常感動,覺得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但他們的感情還是一如當初。今年父親節,叮叮為老公訂了蛋糕,選了一家頗有情調的小餐廳,和孩子一起畫了一幅畫當作禮物,做足了儀式感,也給了老公一個驚喜。
肯定會有人跳出來說,你說的這些都不是真愛,真愛就算沒有儀式,對方也都懂。
可惜沒有人不想當被愛情砸暈的幸運兒,每個人內心都渴望獲得愛的肯定和甜蜜。試想,如果你內心充滿了愛,卻從來沒有表達過,那麼你的情人又如何去感知你對他的愛呢?
愛情不是一句話、一個眼神就可以心領神會的,再相愛的人在這個善變的世界裡也需要不斷肯定自己在對方心裡的位置,不要自私地忽略愛人的需求,並且冠以他不能理解就是不懂事的罪名。
愛情的儀式感,往往表現在願意為這份感情付出的心思和精力。我始終相信,不願意為你花心思的人,也沒那麼愛你。示愛的方式有很多種,並不是只有昂貴的禮品和豪華的陣容才行,也不需要全世界的見證。愛情的儀式感,只是早晨出門前交換的一個吻,生日裡的一份驚喜,或者紀念日的一頓燭光晚餐,甚至僅僅一句簡單的情話,就是愛情儀式感的體現,能讓對方感到幸福無比。
作者介紹|高瑞灃
暢銷書作家、主持人、獨立設計師、豆瓣網紅人、電影雜誌《影迷》、《星月move》主編。2012年至今,已出版《5CM微藍》、《愛你,是最燦爛的遺忘》、《世界上總有那麼一個人在愛你》、《原諒我,來不及愛你》、《你的善良,請小心輕放》等多部作品。
作者認為儀式感能讓我們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儀式感與金錢、地位無關,是關乎內心深處的愛,就像鑽石一樣永恆,當我們因柴米油鹽、雞毛蒜皮小事而疲累時,看到它就會回憶起生命中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