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焚化爐下面的─茶

作者認為,南投焚化爐案絕非單純的垃圾處理問題,更牽涉國家形象與地方產業未來的長期發展。(資料照,陳俐穎攝)

為解決南投縣的垃圾問題,南投縣政府宣布將優先在名間鄉的一處國有地設置焚化爐。此決定一經公布,便遭到當地農民的強烈反對,原因在於名間鄉為全國最大手搖飲用茶葉的主要產地。農民不僅憂心茶產業可能因此受到直接衝擊,也擔心設立焚化爐會帶來環境污染隱憂。13日下午,農民趁縣府舉辦首次說明會之際到場抗議,並與警方發生推擠衝突,場面一度相當緊張。

南投縣在台灣茶葉產業中佔有極為關鍵的地位。根據統計,全台國產茶年產量約1萬3400公噸,其中南投縣占了64%。在這64%之中,名間鄉更是最核心的產區:該鄉人口約3萬8000人,超過1萬人從事茶葉相關工作,年產量占全縣的46.5%,對地方經濟與農民生計皆舉足輕重。南投茶的高產量,堪稱台灣茶的代表。

茶葉作為世界上三大飲品之一,不僅是國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飲品,更是台灣對外出口的關鍵農產品,主要銷往中國大陸、美國與日本。若此時因在茶鄉名間設立焚化爐而產生污染風險,恐將影響整體產業形象,進而波及台灣在國際貿易中的聲譽。

事實上,南投茶葉總產量佔台灣產量一半以上,在出口方面也占有重要地位。長期以來所累積的高品質台灣茶品牌價值,若因負面消息受到打擊,國際市場對台灣茶的信任恐將大幅下滑,而這種傷害在國際貿易中往往需要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恢復。

以日本福島食品為案例便是一個明顯的前車之鑑。當年,受污染消息一出,日本政府花費許多時間進行改善、檢測並又花費多年與國際交涉,部分國家才逐步解除禁令。但即使如此,部分消費者與國家至今仍持保留態度,擔憂食品安全問題。若類似的負面形象擴散至台灣茶產業,後果恐怕不堪設想。

試想,「焚化爐下面的茶」成為國際上對台灣茶負面印象,即便政府或業者闡明實際影響範圍有限,大眾形成的刻板印象將難以扭轉。更何況,在國際市場上,商品一旦被貼上負面標籤,整體區域的產品都可能受到牽連。如越南茶,儘管有科學證據證實產品安全性,但部分消費者仍將其與「落葉劑」汙染聯想在一起,影響至今未完全消除。

台灣茶以品質高、風味佳而著稱,許多茶款在國際競賽中表現亮眼,充分展現其在農產品牌中的價值。只是一旦與焚化爐產生負面連結,便可能引來外界的攻擊與質疑,不僅牽連台灣茶,甚至影響其他農產品的國際形象。對以農業外銷聞名的台灣來說,此種衝擊無論在經濟層面或外交層面都不可忽視。

面對目前的種種疑慮,筆者在此呼籲中央政府應積極介入。地方政府雖然負有處理垃圾的責任,但中央政府應站在更高的立場協助評估替代方案,而非僅將壓力推給地方。畢竟若真出現台灣茶是在焚化爐下的產品的負面印象,未來即便投入大量宣傳資源,也難以立即扭轉這一刻板觀感。

此外,南投縣政府應徹底檢討,垃圾處理的方法不僅限於焚化爐。歐盟與其他先進國家早已推動垃圾減量、強化回收及資源再利用機制,並考慮循環經濟等方式降低焚化爐需求,更不建議大張旗鼓設立焚化爐。筆者痛斥,南投縣政府勿與世界脫鉤。

另外,若茶葉的國際聲譽因此受損,南投乃至全台茶農都將直接面臨銷售、價格與市場的震盪,其衝擊也不僅限於茶產業本身。與茶葉深度結合的觀光、餐飲與手搖飲產業等,亦可能受到牽連。南投地區多年來在茶文化、茶園景觀與品茗體驗的推廣上成果豐碩,帶動了周邊住宿、餐飲與生態旅遊產業發展。然而,若市場信心因焚化爐選址受挫,整體產業生態系將不易迅速恢復。

因此,南投焚化爐案絕非單純的垃圾處理問題,更牽涉國家形象與地方產業未來的長期發展。地方政府在處理垃圾問題時,應充分考量如何平衡產業發展與區域特色,避免為求一時之便而埋下更深遠的國際風險。

筆者呼籲中央政府,台灣茶的國際形象相當重要,怎能不介入處置,任憑地方政府一意孤行?一但國際市場對台灣茶的認知負面標籤化,未來要重建信任恐怕已是覆水難收。日本福島食品與越南茶的案例早已不斷提醒我們,信任重建的過程漫長且艱鉅,政府必須投入更多資源與心力,以避免台灣茶多年的辛苦經營毀於一旦。 (相關報導: 南投名間鄉將建垃圾焚化爐!恐打擊台灣「2大傳統產業」 縣府「這選址」疑帶頭違法 更多文章

*作者為前周刊記者、國會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