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總統與國會雙雙變天,國會首度政黨輪替,這對台灣的民主化過程有什麼積極的意義?17日下午,臺北論壇、台大東亞民主研究中心合辦「台灣2016年選舉的意涵和影響」論壇,就此次選舉對台灣民主進程的意義有深入的探討。
北卡羅萊納州戴維森學院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這次到台灣來,擔任選舉觀察員,對於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她指出,在民主國家,很難會有政黨連續三任都當執政黨,所以美國也有頻繁的政黨輪替,只是時間問題,在這一次,「國民黨就是會輸給民進黨」,問題的根本是人們希望民進黨有機會上台。

任雪麗發表見解,她說,國民黨的網絡與樁腳從1940年就開始培養,透過選舉,一次次選舉造就國民起來的力量,但國民黨與樁腳越來越遠,立法院領導者王金平與領導者的分歧,就變成國民黨的危機,相對的,民進黨離主流是越來越近的。
牛津大學教授懷特海德(Laurence Whitehead)則在會中強調已故政治學大師杭停頓的說法:「一定要經過2次政黨輪替,才會有真正的民主」,「但我認為要3次政黨輪替才是民主的象徵」。這次國民黨下台後,民進黨上,也許還會有第四次政黨輪替,這才是民主的,至於國民黨要學會下台,當一個稱職在野,這是健全民主制度的重要關鍵,因為長期看,在野才能重新執政。
勞倫斯.懷特海德提出政治學中的一種說法:「不希望有太多的政黨」,因為怕選民困惑,也讓輪替困難,他指出,有人認為一個國家2黨或2.5個政黨比較好,他說,2黨政治是有優點的,但問題是就是知道不管怎麼輪都是對方或自己,因此,會忽略底層社會運動的訴求,他觀察到,這次像是時代力量,讓人看到另外一種可能性,台灣政壇不再像從前一樣是獨斷、零合的政治生態,現在的台灣有可能可以處理2黨過大的這個問題,要去正視。
勞倫斯.懷特海德同時強調出台灣民主的矛盾性,台灣擁有所有民主國家有的特質,但卻不被認為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個問題非常有挑戰性,因為民主國家的前提條件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他肯定台灣的成就與這次選舉對台灣的意義,台灣居然能選出女總統,而且還不是某人的老婆或女兒。
至於今年的投票率沒有預期中高,他卻認為,「只有66%投票率是好的」,大家都沒有被施壓去投票,想投給自己最喜歡的人,投票率也代表代議制是非常好的狀況,台灣已邁向這樣的道路。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戴蒙(Larry Diamond)也肯定台灣這次在民主的表現,他認為,這次沒有感受到是對候選人魅力的支持,這是健康的,投票不是為了忠誠地追隨個人,「這是成熟民主的象徵」,Larry也說,當部分國家遇到第三波民主運動的時候,出現負面的反撲,台灣這次選舉卻是往正面的方向走,能從集權轉變成多黨政治國家,這就是台灣民主的深耕。 (相關報導: 蔡英文的最新兩岸、經濟、對美關係 5位國際專家這樣看… | 更多文章 )
日本政治綜合研究所理事長白鳥令認為,台灣正在形成國家認同,台灣經歷轉型的過程,從不正式的社會認同轉為正式的台灣政治認同,認同上的轉型過程是滿困難的,而且會產生衝突,有衝突就會有外力的介入。如1870年代,日本與美國都有轉型的過程,也都有內戰,一旦內部開始有衝突產生這時中國可能就會干涉台灣,就像烏克蘭在民主化的過程中有內部衝突,讓俄國有機會進入與干涉,所以蔡英文接下來必須著重國內的整合議題。